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淡豆豉

类型 功效
果实及种子类 淡豆豉 解表药

性味功效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苦,寒,无毒。主治伤寒头痛寒热,瘴气恶毒,烦躁满闷,虚劳喘吸,两脚疼冷。又杀六畜胎子诸毒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苦,性寒,无毒,入肺经。主伤寒头痛寒热,恶毒瘴气,烦躁满闷,虚劳喘吸。

豉之入肺,所谓“肺苦气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”之意也。伤寒瘴气,肺先受之,喘吸烦闷,亦肺气有余耳,何弗治耶?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寒,味苦,无毒。主伤寒头痛寒热,瘴气恶毒,烦躁满闷,虚劳喘吸,两脚疼冷。

豆豉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、手太阳寒水小肠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、手少阳相火三焦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
伤寒有五,风寒湿热温,当其初伤太阳也,太阳经行于头,而本寒标热;故必头痛寒热,豆豉气寒能清,味苦能泄,所以主之也。瘴气恶毒,致烦躁满闷,热毒郁于胸中,非宣剂无以除之,故用豆豉苦寒,所以涌之也。虚劳喘吸,火乘肺也,两脚疼冷,火上而不降也;豆豉苦寒足以清火,清上则火自降,所以皆主之也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苦、甘,微寒,入足太阴脾经。调和脏腑,涌吐浊瘀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膀胱、小肠、心、三焦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脾经

别名

香豉、豆豉、豉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豆豉同葱白,治伤寒初起。同薤白,治血利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伤寒》栀子香豉汤,方在栀子。用之治伤寒汗下后,烦热,胸中窒者。土湿胃逆,浊瘀凝塞,香豉扫浊瘀而开凝塞也。治伤寒汗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,剧则反覆颠倒,心中懊憹者,以腐败壅塞,浊气熏冲,香豉涌腐败而清宫城也。瓜蒂散,方在瓜蒂。用之治胸中塞瘀,心中痞硬,气冲咽喉,不得息。以寒瘀胶塞,阻碍气道,香豉荡腐物而清胸膈也。《金匮》栀子大黄汤,方在栀子。用之治酒疸,心中懊憹热痛,以湿热熏冲,心君郁痞,香豉排郁陈而宁神宇也。

香豉调和中气,泻湿行瘀,扫除败浊,宿物失缘,自然涌吐,实非吐剂。肃清脏腑,甚有除旧布新之妙。

使用注意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的发酵加工品。
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中国药典》

取桑叶、青蒿各70~100g,加水煎煮,滤过,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 中,俟吸尽后,蒸透,取出,稍凉,再置容器内,用煎过的桑叶、青蒿渣覆盖,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,取出,除去药渣,洗净,置容器内再闷15~20天,至充分发酵、香气溢出时,取出,略蒸,干燥,即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