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淡竹叶

类型 功效
叶类 淡竹叶 清热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苦,平。主咳逆上气。溢筋急,恶疡,杀小虫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辛,平、大寒。主胸中痰热,咳逆上气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甘淡,性平无毒,入心、肺、胃三经。主新旧风邪之烦热,喘促气胜之上冲,疗伤寒,解虚烦,治消渴,疗喉痹,止呕吐,除咳逆。

竹叶生于中半以上,故主治多在上焦,心肺胃,皆脏腑之居上者也,宜并入之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大寒,味甘平,无毒,主胸中痰热,咳逆上气。

淡竹叶气大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足少阴肾经;味甘平无毒,得地中央燥土之味,入足阳明燥金胃土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
足少阴之脉,其支者注胸,少阴肾,主五液,水泛成痰,痰滞胸中则热;其主之者,寒可清也。阳明胃气本下行,气逆而上,则熏肺而咳;竹叶寒可清胃,甘平可以下气也。

《玉楸药解》

味甘,微寒,入足太阳膀胱经。利水去湿,泻热除烦。

淡竹叶甘寒渗利,疏通小便,清泻膀胱湿热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心、肺、胃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肾、胃经

《玉楸药解》:归膀胱经

别名

《神农本草经》
竹叶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竹叶同陈皮,治上气发热。同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麦冬,名竹叶石膏汤,治壮热口渴。

使用注意

饮片
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益州。

竹类甚多,此前一条云是篁竹,次用淡苦尔。又一种薄壳者,名甘竹叶,最胜,又有实中竹、笙竹,又有筀竹,并以笋为佳,于药无用。凡取竹沥,惟用淡竹耳。竹实出蓝田,江东乃有花而无实,故凤鸟不至。而顷来斑斑有实,实状如小麦,堪可为饭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。5~6月未开花时采收,切除须根,晒干。

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阴湿处。分布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拣去杂质及根,切段,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