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乌梅

类型 功效
果实及种子类 乌梅 收涩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酸,平。主下气,除热烦满,安心,肢体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誌,恶肉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酸,平,无毒。主下气,除热烦满,安心,肢体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誌,恶疾。止下痢,好唾,口干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酸,性温,无毒,入肺、肾二经。主生津液,解烦热,止吐逆,除疟瘴,止久痢,消酒毒。又主皮肤黑点,麻痹不仁,去核用。

乌梅入肺者,《经》所谓“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”是也。肾则其所生者也,宜并入之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平,味酸,无毒。主下气,除热,烦满,安心,止肢体痛,偏枯不仁死肌,去青黑痣,蚀恶肉。

乌梅气平,禀天秋收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酸无毒,得地东方之木味,入足厥阴肝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
肺主气,气平则降,所以下气。肝属木,木苦火炎,逆于胸中,则热而烦满;乌梅味酸,能收浮热,吸气下行,所以止烦满也。心者火也,木之子也;味酸气平,能平肝木,木和心自安也。

肢体属脾,脾为土,肝木克土则痛;味酸则敛,所以止痛;肝藏血,血枯则偏枯不仁死肌矣;味酸益肝血,血和则润,不仁死肌愈也。去青黑痣及蚀恶肉,酸收之味,外治能消痣与肉也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酸,性涩,入足厥阴肝经,下冲气而止呕,敛风木而杀蛔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肾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肝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肝经

别名

《神农本草经》
梅实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乌梅作汤,治火炎头痛。同豆豉、甘草、生姜、童便,治劳疟,同川莲丸,治赤痢。专烧灰,敷治胬肉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伤寒》乌梅丸,乌梅三百个,干姜十两,细辛六两,人参六两,桂枝六两,当归四两,川椒四兩,附子六两,黄连一斤,黄柏六两。治厥阴病,气上冲心,心中疼热,消渴,食即烦生,而吐蛔者。以水寒土湿,木气郁遏,则生蛔虫。木郁风动,肺津伤耗,则病消渴。木郁为热,冲击心君,则生疼热。脏腑下寒,蛔移膈上,则生烦呕。呕而气逆,冲动蛔虫,则病吐蛔。乌梅、姜、辛,杀蛔止呕而降冲气,人参、桂、归,补中疏木而润风燥,椒、附暖水而温下寒,连、柏泻火而清上热也。

乌梅酸涩收敛,泻风木而降冲击,止呕吐而杀蛔虫,善医蛔厥之证。其诸主治,止咳嗽,住泄利,消肿痛,涌痰涎,泻烦满,润燥渴,散乳痈,通喉痹,点黑痣,蚀瘀肉,收便尿下血,止刀箭流血,松霍乱转筋,开痰厥牙闭。

醋浸一宿,去核,米蒸。

使用注意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多食最能损齿。风寒初起,疟疾未久者,不可骤以此收敛也。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生汉中川谷。五月采,火干。

此亦是今乌梅也,用之去核,微熬之。伤寒烦热,水渍饮汁。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,今人多用白梅和药,以点痣,蚀恶肉也。服黄精人,云禁食梅实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。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(青梅),按大小分开,分别炕焙,火力不宜过大,温度保持在40℃左右。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,须上下翻动(勿翻破表皮),使其干燥均匀。一般炕焙2~3昼夜,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,焙后再焖2~3天,待变成黑色即成。
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主产四川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贵州。此外,广东、湖北、云南、陕西、安徽、江苏、广西、江西、河南等地亦产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乌梅:拣净杂质,筛去灰屑,洗净,晒干。

乌梅肉: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,使肉绵软,略晾,敲碎,剥取净肉即成。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,放箩内揉擦,去核,取肉,晒干。

乌梅炭: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,出现焦枯斑点为度,喷水焙干,取出放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