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柏子仁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果实及种子类 | 柏子仁 | 平 | 安神药 | 甘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甘,平。主惊悸,安五藏,益气,除湿痹。久服,令人悦泽美色,耳目聪明,不饥,不老,轻身,延年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甘,平,无毒。主治惊悸,安五脏,益气,除风湿痹。治恍惚、虚损,呼吸历节,腰中重痛,益血,止汗。久服令人润泽美色,耳目聪明,不饥,不老,轻身,延年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甘辛,性平无毒,入肺、脾、肾三经。主安五脏,定惊悸,补中气,除风湿,兴阳道,暖腰膝,去头风,辟百邪,润皮肤,明耳目。
柏子仁辛归肺,甘归脾,浊阴归肾,故均入之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平,味甘,无毒。主惊悸,益气除风湿,安五脏。久服令人润泽美色,耳目聪明,不饥不老,轻身延年。
柏仁气平,禀天秋平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甘无毒,得地中正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;以其仁也,兼入手少阴心经。气升味和,阳也。
心者神之舍也,心神不宁,则病惊悸;柏仁入心,惊者平之,气平,平惊悸也。
益气者,气平益肺气,味甘益脾气,滋润益心气也。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;柏仁味甘益脾血,血行风息而脾健运,湿亦下逐矣。盖太阴乃湿土之经也,五脏藏阴者也,脾为阴气之原,心为生血之脏,肺为津液之腑;柏仁平甘益阴,阴足则五脏皆安矣。
久服甘平益血,令面光华,心为君主,主明则十二官皆安,耳目聪明矣。味甘益脾,不饥不老,气平益肺,轻身延年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甘、微辛,气香,入手太阴肺经。润燥除烦,降逆止喘。
《玉楸药解》
味甘、辛,气平,入足少阴脾、手阳明大肠、手少阴心、足厥阴肝经。润燥除湿,敛气宁神。
柏子仁辛香甘涩,秉燥金敛肃之气,而体质则极滋润,能收摄神魂,宁安惊悸,滑肠开秘,荣肝起痿,明目聪耳,健膝强腰,泽润舒筋,敛血止汗。燥可泻湿,润亦清风,至善之品。
烧沥取油,光泽须发。涂抹癣疥,搽黄水疮湿,最效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脾、肾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脾、心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经
《玉楸药解》:归脾、大肠、心、肝经
别名
柏子、柏仁
《神农本草经》
柏实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柏仁同松仁、麻仁,治老人虚闭。同白术、生地、枣肉丸,治心脾虚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金匮》竹皮大丸,方在竹茹。治乳妇中虚,烦乱呕逆。烦喘者,加柏实一分,以其清金降逆而止烦喘也。
柏实清润降敛,宁神调气,善去烦躁,而止喘逆。缘其香甘入土,能行凝滞。开土郁,肺胃右行,神气下达,烦喘自定。其诸主治,安魂魄,止惊悸,润肠秘,泽发焦。
蒸晒,炒,去皮,取仁用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牡蛎、桂、瓜子为之使,恶菊花、羊蹄、诸石及麴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牡蛎、桂、瓜子为使。畏菊花、羊蹄草、诸石及面曲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太山山谷。
柏处处有,当以太山为佳,并忌取冢墓上也。虽四时俱有,而秋夏为好。其脂亦入用。此云恶曲,人有以酿酒无妨,恐酒米相和,异单用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。冬初种子成熟时收采,晒干。压碎种皮,簸净,阴干。
主产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。此外,陕西、湖北、甘肃、云南等地亦产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先以酒浸一宿,至明漉出,晒干,却,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,手不住搅。若天久阴,即于铛中着水,用瓶器盛柏子仁,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。
每煎三两柏子仁,用酒五两,浸干为度。
《玉楸药解》
蒸,晒,舂,簸,取仁,炒,研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柏子仁:拣净杂质,除去残留的外壳和种皮。
柏子霜:取拣净的柏子仁,碾碎,用吸油纸包裹,加热微炕,压榨去油,研细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