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竹沥

类型 功效
竹沥 清热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主风痉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大寒,味甘,无毒。疗暴中风,风痹,胸中大热,止烦闷消渴,劳复。

竹沥气大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足少阴肾经;味甘无毒,得地中正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。气味降多于升,阴也。

暴病皆属于火,火炽风生,以致僵仆,或偏痹不仁;竹沥甘寒,可以清热缓急,所以主之。胸中者,太阴脾经行之地,脾阴虚,则胸中大热矣;甘清寒热,所以主之。

肾者水也,心者火也,水不制火,则心中烦闷而消渴矣;其主之者,甘寒可以壮水而清火也。劳复者,伤寒热病愈后,劳碌而复热也;其主之者,亦以甘寒能更清耳。

《玉楸药解》

味甘,性寒,入手太阴肺经。清肺行痰。

竹沥甘寒疏利,清胸膈烦渴,开痰涎胶黏,治中风心肺郁热,孔窍迷塞之证。

鲜竹去节,火烘沥下,瓷器接之。其性虽寒,不至滑泻肠胃。清上之药,最为佳品。

归经
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肾、脾经
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肺经

别名

竹汁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竹沥同姜汁,治中风,及小儿狂语。同生地、麦冬、花粉、石斛、苏梗、北味,治暴中风。同桔梗、甘草、麦冬,治肺痿咳嗽。

使用注意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。

大部分地区均产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