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竹茹

类型 功效
茎木类 竹茹 微寒

性味功效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主胃热呕呃,除烦解渴,疗吐衄崩中,噎膈气溢,筋极五痔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微寒,味甘,无毒,主呕啘温气寒热,吐血崩中。

竹茹气微寒,禀天初冬寒水之气,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;味甘无毒,得地中正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。气味降多于升,阴也。

太阳者寒水经也,冬日燥热,则太阳阴精不藏,感天燥热之气,至春木令则为病温。火性炎上,故多呕啘,病在太阳,故发寒热。竹茹气寒,可以祛温火,味甘可以缓火炎,所以主之也。

脾统血,血热妄行,非吐即崩;其主之者,甘寒可以清热也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甘,微寒,入手太阴肺、足阳明胃经。降逆止呕,清热除烦。

归经
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膀胱、脾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、胃经

别名

-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竹茹同麦冬、半夏、甘草、生姜,治呕哕。同木瓜、陈皮、麦冬、枇杷叶、人参、芦根汁、石斛,治胃热呕 。同花粉,治病后大热搐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金匮》竹皮大丸,竹茹二分,石膏二分,白薇一分(有热二分),甘草七分,桂枝一分。枣肉和丸。治产妇乳子中虚,烦乱呕逆。以乳妇产子未久,中气尚虚,遇土郁木贼之时,胃逆作呕,爰生烦乱。竹茹降浊而止呕,石膏、白薇,清金而除烦,甘草、桂枝,培土而达木也。

橘皮竹茹汤,方在橘皮。用之治哕逆,以其降逆而驱浊也。

竹茹甘寒之性,善扫瘀浊而除呕哕,清金敛肺,更其所长。其诸主治,除吐衄,止崩漏,治膈噎,疗肺痿。

使用注意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。砍取茎秆,刮去外层皮,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,晾干。

通常栽植于庭园。分布长江流域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姜汁炒竹茹:每斤竹茹用生姜2两,榨汁去滓,再加开水2两,与竹茹充分拌匀,置锅内微炒,取出,晾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