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黄连

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黄连 清热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苦,寒。主热气,目痛,眦伤,泣出,明目,肠澼,腹痛,下利,妇人阴中肿痛。久服,令人不忘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苦,寒、微寒,无毒。主治热气,目痛,眦伤泪出,明目,肠澼,腹痛。下痢,妇人阴中肿痛。五脏冷热,久下泄澼脓血,止消渴,大惊,除水,利骨,调胃,浓肠,益胆,治口疮。久服令人不忘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苦,性寒无毒,入心经。主心火炎,目疾暴发,疮疡红肿,肠红下痢,痞满泄泻小儿疳热,消口中疮,惊悸烦躁,天行热疾。

黄连味苦泻心,治心火诸病不可缺。泻痢虽属脾经,正由火不能生土,况心与小肠相为表里,心火泻则小便亦利,而肠胃自浓矣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寒,味苦,无毒。主热气目痛 伤泪出,明目,肠腹痛下痢,妇人阴中肿痛,久服令人不忘。(酒炒,吴萸同炒,姜汁炒)

黄连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足少阴肾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
其主热气目痛者,心主火,火气热,心病舍肝,肝开窍于目也;黄连苦寒,所以清火也。手少阴之正,出于面,合目内 ,手少阴为心火,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,眦伤泪出皆心火也;黄连清心,所以主之。实则泻其子,心者肝木之子也。清心则肝邪泻,所以明目也,大肠为庚金之腑,心火乘之,则津液化成脓血,痛而下痢矣;其主之者,寒以清火,苦以泄热也。

北方黑色,入通于肾,开窍于二阴,妇人阴中乃肾窍也,热胜则肿,肿痛者火盛也,黄连入肾,寒苦清火,所以主之。

其久服令人不忘者,入心清火,火清则心明,能记忆也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苦,性寒,入手少阴心经。清心退热,泻火除烦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心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肾、心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心经

别名

雅连、云连

《神农本草经》
王连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黄连同西河柳、黄芩、黄柏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,治痧疹已透,烦躁不止。同当归、枣仁、圆肉、生地、黄芩、黄柏、黄芪,治火症盗汗。同槐花、枳壳、乳香、没药,治痢纯血腹痛。同五味、麦冬、干葛,治酒病。同麦冬、五味,治卒消渴小便多。同人参、莲子,治虚痢。专为末丸,名泻心丸,治心实心痛。同吴茱萸、神曲丸,治肝火作痛。同白术、陈皮、神曲丸,名四物丸,治胸中嘈杂作痛。同白茯,治思想所致白淫。同木香丸,名香连丸,治痢。同炮姜末,治气痢后重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伤寒》黄连汤,黄连三两,桂枝三两,甘草三两,干姜三两,人参二两,大枣十二枚,半夏半升。治太阴伤寒,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呕吐者。以中气虚寒,木邪克土,脾陷而贼于乙木,故腹中痛,胃逆而贼于甲木,故欲呕吐。君火不降,故胸中有热。姜、甘、参、枣,温中而补土,桂枝达乙木而止疼,半夏降戊土而止呕,黄连清君火而泻热也。

黄连阿胶汤,黄连四两,黄芩一两,芍药二两,阿胶三两,鸡子黄二枚。水五升,煎二升,去滓,入胶,消化,内鸡子黄,搅,温分三服。治少阴病,心烦不得卧。少阴水火同经,水胜则火负,火胜则水负。火本不胜水,其所以胜者,火旺而土燥也。君火下蛰,则心清而善寐,君火上亢,则心烦而不得卧。缘坎水根于离阴,燥土克水,消耗心液,神宇不清,是以生烦。黄连清君火而除烦,芩、芍清相火而泻热,阿胶、鸡子黄,补脾精而滋燥土也。

《金匮》黄连粉,黄连。研末,水调服。治浸淫疮。以土湿火升,郁生上热,湿热浸淫,结为毒疮。从口而走四肢则生,从四肢而入口则死。黄连泻湿热之浸淫也。

《伤寒》大黄黄连泻心汤,方在大黄。治太阳伤寒,误下成痞。附子泻心汤,方在附子。治心下痞硬,恶寒汗出。甘草泻心汤,方在甘草。治心下痞硬,干呕心烦。生姜泻心汤,方在生姜。治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。半夏泻心汤,方在半夏。治少阳伤寒,心下痞满。葛根黄连黄芩汤,方在葛根。治中风下后,喘而汗出。干姜芩连人参汤,方在干姜。治厥阴吐下后,食入即吐。小陷胸汤,方在栝蒌。治小结胸,脉浮滑者。白头翁汤,方在白头翁。治厥阴下利,热渴饮水者。乌梅丸,方在乌梅。治厥阴蛔厥,心中疼热。皆用之,以其泻心君之火也。

火蛰于土,土燥则火降而神清,土湿则火升而心烦。黄连苦寒,泻心火而除烦热,君火不降,湿热烦郁者宜之。土生于火,火旺则土燥,火衰则土湿,凡太阴之湿,皆君火之虚也。虚而不降,则升炎而上盛。其上愈盛,其下愈虚,当其上盛之时,即其下虚之会。故仲景黄连清上诸方,多与温中暖下之药并用,此一定之法也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黄芩、龙骨、理石为之使,恶菊花、芫花、玄参、白藓,畏款冬,胜乌头,解巴豆毒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黄芩、龙骨、连翘、滑石为使,恶菊花、芫花、玄参、白藓、白僵蚕,畏款冬花,解巴豆、乌头毒,忌猪肉、冷水。

因寒得泻者忌之,又久病气虚,心火不盛者,用之则心气愈虚,虚火反炽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凡泻火清心之药,必用黄连,切当中病即止,不可过剂,过则中下寒生,上热愈甚。庸工不解,以为久服黄连,反从火化,真可笑也。

饮片

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。二月、八月采。

巫阳在建平。今西间者色浅而虚,不及东阳、新安诸县最胜。临海诸县者不佳。用之当布裹挼去毛,令如连珠。世方多治下痢及渴,道方服食长生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毛茛科植物黄连、三角叶黄连、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。以立冬后(11月)采收为宜。掘出后除去茎叶、须根及泥土,晒干或烘干,撞去粗皮。

黄连:野生或栽培。分布四川、贵州、湖北、陕西等地。

三角叶黄连:栽培于四川,野生种已不多见。

峨嵋野连:野生于阴湿丛林中。分布四川。

云南黄连:生于高山寒湿林荫下。分布云南、西藏昌都地区,云南有栽培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以布拭上肉毛,然后用浆水浸二伏时,漉出,于柳木火中焙干用。

若服此药得十两,不得食猪肉;若服至三年,不得食猪肉一生也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黄连:拣去杂质,洗净泥砂,润透,切片,阴干。炒黄连:将黄连片以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为度,取出放凉。

姜黄连:用鲜生姜打汁,加适量之开水,均匀地喷入黄连片内,待吸收后,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,取出放凉。(每黄连片100斤用生姜12斤8两)萸黄连:先取吴茱萸加清水适量煎透,去渣,再将黄连片拌入汤内,至汤液吸尽,文火微炒,待略干,取出晾干。(每黄连片100斤用吴茱萸6斤4两)

酒黄连:取黄连片用黄酒拌匀,稍闷,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,取出放凉。(每黄连片100斤用黄酒12斤8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