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桑螵蛸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动物类 | 桑螵蛸 | 平 | 收涩药 | 甘, 咸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咸,平。主伤中,疝瘕,阴痿,益精生子,女子血闭,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咸、甘,平,无毒。主治伤中,疝瘕,阴痿,益精,生子,女子血闭,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。又治男子虚损,五脏气微,梦寐失精,遗溺。久服益气,养神。
《玉楸药解》
味咸,气平,入足少阴肾、足太阳膀胱、足厥阴肝经。起痿壮阳,回精失溺。
桑螵蛸温暖肝肾,疏通膀胱,治遗精失溺、经闭阳痿、带浊淋漓、耳痛喉痹、瘕疝骨鲠之类皆效。
炮,研细用。
归经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肾、膀胱、肝经
别名
《神农本草经》
蚀胧
常用方
《本草经集注》
得龙骨,治泄精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畏旋复花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桑枝上,螳螂子也,二月、三月采蒸之,当火炙,不尔令人泄。
世呼螳螂为妒螂,逢树便产,以桑上者为好,是兼得桑皮之津气,市人恐非真,皆令合枝断取之尔,伪者亦以胶着桑枝之上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、小刀螂、薄翅螳螂、巨斧螳螂或华北刀螂的卵鞘。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,采得后,除去树枝,置蒸笼内蒸30~40分钟,杀死虫卵,晒干或烤干。
团螵蛸:又名:软螵蛸、元螵蛸。略呈圆柱形或者类圆形,长2.5~4厘米,宽2~3厘米,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,表面浅黄褐色或黄褐色,上面有不很明显的隆起带,底面平坦或有附着在植物茎上而形成的凹沟。体轻,质松,有韧性。断面可见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,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的卵,呈黄棕色,有光泽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主产广西、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河北、辽宁。此外,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内蒙古、四川等地亦产。
长螵蛸:又名:硬螵蛸。略呈长条形,长2.5~5厘米,厚约1厘米。一端较短,一端较细而长。表面灰黄色,有斜向纹理。上面呈凸面状,上有带状隆起,隆起带两侧各有一浅沟,呈褐色或灰褐色,底面平坦或凹入,有时可见树皮附着于底部。质坚而脆。
主产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湖北等地。
黑螵蛸:略呈平行四边形,长2~3.5厘米,宽1~1.5匣米,厚1~1.5厘米。表面褐色,有斜向纹理,上面呈凸面状,并有带状隆起,近尾端微向上翘,质坚而韧。
主产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等地。
以上均以干燥、完整、幼虫未出,色黄、体轻而带韧性,无树枝草梗等杂质为佳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勿用诸杂树上生者螺螺,不入药中用。凡采觅,须桑树东畔枝上者。
凡采得,去核子,用沸浆水浸淘七遍,令水遍沸,于瓷锅中熬令干用。
勿乱别修事,却无效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炒桑螵蛸:将净螵蛸和麸皮同炒至老黄色,取出筛去麸皮,放凉即可。
盐炒桑螵蛸:取净螵蛸,用盐水拌匀,稍闷,入锅炒至微黄,取出晾干。(每桑螵蛸10斤,用盐5两,加水适量溶化)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