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桑白皮

类型 功效
皮类 桑白皮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甘,寒。主伤中,五劳六极,羸瘦,崩中,脉绝,补虚益气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甘,寒,无毒。主治伤中,五劳,六极,羸瘦,崩中,脉绝,补虚,益气。去肺中水气,止唾血,热渴,水肿,腹满,胪胀,利水道,去寸白,可以缝创。采无时。出土上者杀人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辛甘,性寒无毒,入脾、肺二经。主伤寒羸瘦,崩中脉绝,肺气有余,虚劳客热,瘀血停留,吐血热渴,止嗽消痰,开胃进食,利二便,消水肿,能杀寸白,可缝金疮。皮中白汁,涂唇燥及小儿口疮。铜刀切片,文火蜜炙,勿令涎落。忌见铅铁。

桑皮辛则走西方而泻肺金,甘则归中央而利脾土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寒,味甘,无毒。主伤中,五劳六极,羸瘦崩中绝脉,补虚益气。(焙)

桑皮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足少阴肾经;味甘无毒,得地中正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。气降味和,阴也。

中者中州脾也,脾为阴气之原,热则中伤;桑皮甘寒,故主伤中。五劳者,五脏劳伤真气也;六极者,六腑之气虚极也。脏腑俱虚,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。其主之者,桑皮甘以固脾气而补不足,寒以清内热而退火邪,邪气退而脾阴充,脾主肌肉,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。

崩中者血脱也,脉者血之腑,血脱故脉绝不来也,脾统血而为阴气之原;甘能益脾,所以主崩中绝脉也。

火与元气,势不两立,气寒清火,味甘益气,气充火退,虚得补而气受益矣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甘、涩、辛,微寒,入手太阴肺经。清金利水,敛肺止血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脾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脾、肾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经

别名

桑皮

《神农本草经》
桑根白皮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桑皮同白芍、苡仁、木瓜、白茯、陈皮、赤小豆,治水肿如神。同白芍、沙参、杞子、黄芪、甘草、北味,治虚劳。同糯米末,米饮下,治吐血咳嗽。桑皮一味,治皮水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金匮》王不留行散,方在王不留行。用之,治病金疮,以其清肺而敛血也。

桑根白皮甘辛敛涩,善泻湿气而敛营血。其诸主治,清肺火,利气喘,止吐血,断崩中,通小便,疗水肿,消痰饮,止吐泄,理金疮,敷石痈,生眉发,泽须鬓,去寸白虫,涂鹅口疮。

汁搽口疮,沥搽疥疮。三月三日采东南根,阴干百日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续断、桂心、麻子为之使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桂心、麻子为使。

肺气虚脾气弱者,不宜用之,恐润利之品,能走真元尔。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。冬季采挖,洗净,趁新鲜刮去背棕色栓皮,纵向剖开,以木槌轻击,使皮部与木心分离,剥取白皮,晒干。

主产安徽、河南、浙江、江苏、湖南等地;其他各地亦产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灸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。凡修事,采得后,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,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,于槐砧上用铜刀锉了,焙令干。勿使皮上涎落,涎是药力。此药恶铁并铅也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桑皮:刷去灰屑,洗净,润透后切丝,晒干。

蜜桑皮:取桑皮丝,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,拌匀,稍闷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、不粘手为度,取出,放凉。(每桑皮丝100斤,用炼熟蜂蜜30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