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类型 功效
果实 敛肺, 涩肠, 生津, 安蛔 酸, 涩

功效:敛肺, 涩肠, 生津, 安蛔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下气,除热烦满,安心,止肢体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痔,蚀恶肉。

《本草纲目》
敛肺涩肠,止久嗽泻痢,反胃噎膈,蛔厥利。

《本草求真》
乌梅酸涩而温,入肺则收,入肠则涩,入筋与骨则软,入虫则伏,入于死肌、恶肉、恶痣则除,刺入肉中则拔,痈毒可敷,中风牙关紧闭可开,蛔虫上攻眩仆可治,口渴可止。宁不为酸涩收敛止一验乎。

归经

应用

本品味酸而涩,其性收敛,入肺经能敛肺气,止咳嗽。
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。可与罂粟壳、苦杏仁等同用。
乌梅汤(《太平圣惠方》)
乌梅粥(《圣济总录》)

本品酸涩入大肠经,有良好的涩肠止泻痢作用,为治疗久泻、久痢之常用药,可与罂粟壳、诃子等同用,如固肠丸(《证治准绳》)。
取其涩肠止痢之功,配伍清热燥湿、解毒止痢之黄连,亦可用于湿热泻痢,便脓血者。
姜茶乌梅饮(《世医得效方》)
茶叶乌梅汤(《食疗本草学》)
乌梅麦冬汤(《食疗本草学》)

本品味酸性平,善于生津液,止烦渴。
治虚热消渴,可单用煎服,或与天花粉、麦冬、人参等同用,如玉泉散(《沈氏尊生》)。
参梅甘草茶(《中国药膳学》)
乌梅酱(《千金月令》)
乌梅豉汤(《外台秘要》)
乌梅清暑饮(《百病饮食自疗》)
玉竹乌梅饮(《中国药膳学》)

“蛔得酸则静”,本品极酸,具有安蛔止痛、和胃止呕的功效,为安蛔之良药。
适用于蛔虫所致腹痛、呕吐、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证,常与细辛、川椒、黄连等同用,如乌梅丸(《伤寒论》)。
此外,本品炒炭能固崩止血,可用于崩漏不止,便血。
桂花酸梅汤(《古今长寿妙方》)

人群宜忌

宜用体质

阴虚体质尤宜

宜用病症

慢性咳嗽、腹泻、高血糖、胆囊炎、慢性出血、免疫低下、蛔虫腹痛

慎用病症

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