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类型 功效
菌菇 利水渗湿, 健脾, 宁心安神 甘, 淡

功效:利水渗湿, 健脾, 宁心安神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主胸胁逆气,忧恚,惊邪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,烦满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。久服安魂、养神、不饥、延年。

《世补斋医书》
茯苓一味,为治痰主药,痰之本,水也,茯苓可以行水。痰之动,湿也,茯苓又可行湿。

归经

应用

本品味甘而淡,甘则能补,淡则能渗,药性平和,既可祛邪,又可扶正,利水而不伤正气,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,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。
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、小便不利,常与泽泻、猪苓、白术等同用,如五苓散(《伤寒论》);
治脾肾阳虚水肿,常与附子、生姜等同用,如真武汤(《伤寒论》);
用于水热互结,阴虚小便不利,水肿,常与滑石、阿胶、泽泻等合用,如猪苓汤(《伤寒论》)。
茯苓粥(《圣济总录》)

本品善于渗泄水湿,使湿无所聚,痰无由生,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,常配伍桂枝、白术、甘草等,如苓桂术甘汤(《金匮要略》);
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,多与半夏、生姜等合用,如小半夏加茯苓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白芷茯苓薏米粥(《疾病的食疗与验方》)
茯苓酿酒(《本草纲目》)

本品味甘,入脾经,能健脾补中,渗湿而止泻,使中焦清升浊降,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,可与山药、白术、薏苡仁等同用,如参苓白术散(《和剂局方》);
治疗脾胃虚弱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,常配伍人参、白术、甘草等,如四君子汤(《和剂局方》)。
茯苓糕(《古今长寿妙方》)
茯苓饼(《健儿药膳》)
茯苓粉粥(《本草纲目》)
茯苓酒《饮膳正要》)
山药茯苓包子(《儒门事亲》)
茯苓鸡肉馄饨(《奉亲养老书》)

本品补益心脾而宁心安神。常用治心脾两虚,气血不足之心悸,失眠,健忘,多与黄芪、当归、远志等同用,如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;
若心气虚,不能藏神,惊恐而不安卧者,常与人参、龙齿、远志等同用,如安神定志丸(《医学心悟》)。

人群宜忌

宜用体质

痰湿体质尤宜;脾虚体质尤宜

宜用病症

腹泻、尿少、水肿、肝炎、高血糖、失眠、眩晕、胃溃疡、慢性肿瘤、慢性心衰、痰湿脱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