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芥子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果实及种子类 | 芥子 | 温 | 化痰止咳药 | 辛 |
性味功效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辛,温,无毒。归鼻。主除肾邪气,利九窍,明耳目,安中。久服温中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辛,性温,无毒,入肺、胃二经。主下气,止翻胃,消疟癖,辟鬼邪,驱疰气,除皮里膜外痰涎;醋研可敷射工毒。
白芥子辛宜于肺,温宜于胃,故俱入之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温,味辛,无毒。发汗,主胸膈痰冷,上气,面目黄赤,醋研敷射工毒。
芥子气温,禀天春升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辛无毒.得地西方之金味,入手太阴肺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
味辛入肺,肺合皮毛;辛温发散,所以发汗。胸者肺之分也,膈者肝之分也;白芥子辛温疏散,所以入肝肺之分而消痰冷也。肺主气,气温则下行,所以主上气也。面目黄赤,肝乘脾也;气温达肝,肝不乘脾,黄赤自退也。
醋研主射工毒,亦辛温条达之功效也。
《玉楸药解》
味辛,气温,入手太阴肺经。破壅豁痰,止喘宁嗽。
白芥子辛温利气,扫寒痰冷涎,破胸膈支满,治咳逆喘促,开胃止痛,消肿辟恶皆良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胃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肝经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肺经
别名
白芥子
《本草经集注》
芥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白芥子同白术、枣肉,丸,治胸膈痰饮。同甘遂、大戟、蝎尾、巴霜、辰砂,丸,名控涎丹,治痰迷心窍。
使用注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气虚及肺胃中有火者,咸禁食之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种子。夏末、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,将植株连根拔起,或将果实摘下,晒干后,打下种子,簸净果壳、枝、叶等杂质。
全国各地皆产,以河南、安徽产量最大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中药大辞典》
炒芥子:原药簸净杂质,置锅内炒至深黄色,微有香味,取出。放凉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