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芒硝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矿物类 | 芒硝 | 寒 | 泻下药 | 苦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苦,寒。主百病,除寒热邪气,逐六府积聚,结固留癖。能化七十二种石。炼饵服之,轻身神仙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辛、苦,大寒。主治五脏积聚,久热、胃闭,除邪气,破留血,腹中痰实结搏,通经脉,利大小便及月水,破五淋,推陈致新。生于朴硝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寒,味苦,无毒,主五脏积热,胃胀闭,涤去蓄结饮食,推陈致新,除邪气。炼之如膏,久服轻身。
芒硝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阳相火三焦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其主五脏积热胃胀闭者,五藏本为脏阴之经,阴枯则燥,而火就之,则热积于脏而阳偏盛矣,阳者胃脘之阳,阳偏盛,故胃胀而闭塞也。其主之者,芒硝入三焦,苦寒下泄,水谷之道路通,而胀者平矣。
小肠为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之腑,小肠燥热,则物受而不化,饮食蓄结于肠矣;芒硝入太阳,苦寒下泄,咸以软坚,则陈者下而新者可进也。除邪气者,苦寒治燥热之邪气也。
炼之如膏,久服轻身者,指三焦小肠有实积者言也,盖积去身自轻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咸、苦、辛,性寒,入手少阴心、足太阳膀胱经。泻火而退燔蒸,利水而通淋沥。
归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小肠、三焦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心、膀胱经
别名
芒消、盆硝、皮硝
《神农本草经》
朴硝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芒消同大黄、枳实、厚朴,名承气汤,治胃实积聚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伤寒》柴胡加芒硝汤,柴胡半斤,黄芩三两,半夏半升,人参三两,甘草三两,大枣十二枚,生姜三两,芒硝六两。治少阳伤寒,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者。伤寒之证,六日经尽当解,自能汗愈。迟者,十二日再经解矣。若十三日不解,已过再经之期,此非入脏,即是入腑,必不在经中也。其胸胁痞满,而作呕吐,是少阳经证。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者,是阳明腑证。以少阳之经,循胸胁而走足,经病而侵胃腑,胃腑被逼,逆而上行,阻格少阳下降之路,二气壅塞,故胸胁痞满。胃腑郁迫,故水谷莫容,而生呕利。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,传于戊土,则胃腑生热。阳明以戊土而化燥金,日晡土金旺相之时,故腑热应期,发如潮信。经腑双病,此本大柴胡证,外解其经而内下其腑,一定之法。乃已曾用丸药下过,缓不及事,而又遗其经证,是以犹见微利。宜先以小柴胡解其经病,后以柴胡而加芒硝,清其腑热。缘已服丸药,无须用大黄也。
《金匮》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,木防己三两,人参四两,桂枝二两,茯苓四两,芒硝三合。治支饮在胸,喘满,心下痞坚,面黧黑,脉沉,服木防己汤,三日复发,复与不愈者。以土湿木郁,而生下热,去石膏之清上,加茯苓以泻湿,芒硝以清热也。
《伤寒》大承气汤,方在大黄。用之治阳明病,胃热便难,所以泻阳明之燥热也。大陷胸汤,方在大黄。用之治太阳病结胸,所以泻胸膈之湿热也。《金匮》大黄牡丹皮汤,方在大黄。用之治肠痈脓成,脉洪数者,所以泻肠中之瘀热也。
芒硝咸苦大寒,下清血分,泻火救焚,软坚破积,利水道而通淋涩,利谷道而开结闭。结热瘀蒸,非此不退,宿痰老血,非此不消,寒泻之力,诸药不及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石苇为之使,畏麦句姜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矿物芒硝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。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先以水飞过,用五重纸滴过,去脚,于铛中干之,方入乳钵,研如粉任用。
芒硝是朴硝中炼出,形似麦芒者,号曰芒硝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