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艾叶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叶类 | 艾叶 | 微温 | 辛 |
性味功效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苦,微温,无毒。主灸百病,可作煎,止下痢,吐血,下部䘌疮,妇人漏血,利阴气,生肌肉,辟风寒,使人有子。
捣叶以灸百病,亦止伤血。汁,又杀蛔虫。苦酒煎叶,治癣甚良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苦,性微温,无毒,入肝、脾二经,主灸百病,温中理气,开郁调经,安胎种子,止崩漏,除久痢,辟鬼邪,定霍乱,生捣汁,理吐衄血。
艾叶温能令肝脾疏畅,而无壅瘀之患。夫人之一身,惟兹气血两端,今土木既调,则营卫和而百病自却矣。至于湿中等效,又举其偏长耳。煎服者宜新鲜,灸火者宜陈久。生用则寒,熟用则热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苦、辛,气温,入足厥阴肝经。燥湿除寒,温经止血。
归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肝经
别名
蕲艾、艾
《本草经集注》
冰台、医草
常用方
《长沙药解》
《金匮》柏叶汤,方在柏叶。用之治吐血不止,胶艾汤,方在阿胶。用之治胞阻漏血,以其温经而止血也。
血生于肝,敛于肺,升于脾,降于胃,行于经络,而统于中气。中气旺则肝脾左升而不下泄,肺胃右降而不上溢。中气虚败,肺胃逆升,则上流于鼻口,肝脾下陷,则下脱于便溺。盖血以阴质而含阳气,其性温暖而孕君火,温则流行而条畅,寒则凝瘀而梗涩。瘀而不行,则为癥瘕,瘀而未结,则经脉莫容,势必外脱。肺胃之阳虚,则逆流而不降,肝脾之阳虚,则陷泄而不升。肺胃之逆,非无上热,肝脾之陷,非无下热,而究其根原,全缘于中下之湿寒。
艾叶和煦通畅,逐湿除寒,暖补血海,而调经络。瘀涩既开,循环如旧,是以善于止血,而治疮疡。其诸主治,止吐衄便尿、胎产崩带、淋沥痔漏、刀箭跌损诸血,治发背、痈疽、疔毒、疳疮、臁疮、风癞、疥癣诸疮,除咽喉、牙齿、眼目、心腹诸痛,灭皯黯,落赘疣,调胎孕,扫虫䘌。
使用注意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田野。三月三日采,曝干。作煎勿令见风。
捣叶以灸百病,亦止伤血。汁,又杀蛔虫。苦酒煎叶,治癣甚良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。春、夏二季,花未开、叶茂盛时采摘,晒干或阴干。
生长于路旁、草地、荒野等处。亦有栽培者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中药大辞典》
艾叶:拣去杂质,去梗,筛去灰屑。
艾绒: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,拣去硬茎及叶柄,筛去灰屑。
艾炭: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,用醋喷洒,拌匀后过铁丝筛,未透者重炒,取出,晾凉,防止复燃,三日后贮存。(每艾叶100斤,用醋15斤)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