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升麻

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升麻 微寒 解表药 辛, 甘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甘辛。主解百毒,杀百老物殃鬼,辟温疾,障,邪毒蛊。久服不夭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甘、苦,平、微寒,无毒。主解百毒。杀百精老物殃鬼,辟温疫,瘴气,邪气,蛊毒。入口皆吐出,中恶腹痛,时气毒疠,头痛寒热,风肿诸毒,喉痛口疮。久服不夭,轻身长年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甘苦,性微寒,无毒,入大肠、脾、胃、肺四经,引葱白,散手阳明之风邪;引石膏,止阳明之齿痛。引诸药游行四经,升阳气于至阴之下,故名升麻。又主解百毒,杀精物,辟瘟疫,除蛊毒,止泻痢。白芷为使,形轻而坚实,青绿色者佳。

升麻提气解肌,故入此四经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平微寒,味苦甘,无毒。主解百毒,杀百精老物殃鬼,辟瘟疫瘴气邪气,蛊毒入口皆吐出,中恶腹痛,时气毒疠,头痛寒热,风肿诸毒,喉痛口疮。久服不夭,轻身长年。

升麻气平微寒,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,入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、手太阳小肠经。味苦甘无毒,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,入手少阴心经;味苦则燥,入足阳明胃经。气味轻清,阳也。

其解百毒者,气平而寒、味甘而苦,能清能和,所以解毒也。其杀百精老物殃鬼者,升麻禀平寒之气,则得清阳通达之性,能破幽暗、制精鬼也。瘟疫、瘴气、邪气,皆天地郁塞熏蒸之气也;平寒能清,苦能泄,甘能和,所以能辟之也。蛊毒阴恶败坏之毒,甘苦之味,能和能解,故药入口,蛊即吐出也。

其主中恶腹痛者,甘能解毒,苦能泄邪也。其主时气毒疠头痛者,甘平和毒,苦寒清热,平苦又燥湿也。其主寒热风肿诸毒者,平甘以和之,寒苦以清之,入膀胱,能散寒热风肿也。喉痛口疮,火郁于上也;其主之者,苦寒之味,火郁发之也。

久服不夭,轻身长年者,升麻为阴中之阳,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,阴精所奉,其人寿也。盖必佐补药,方可久服耳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辛、苦、微甘,性寒,入手阳明大肠、足阳明胃经。利咽喉而止疼痛,消肿毒而排脓血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大肠、脾、胃、肺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膀胱、小肠、心、胃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大肠、胃经

别名
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周升麻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升麻同葱白,散阳明风邪。同石膏,止阳明齿痛。同葛根、白芍、甘草,名升麻葛根汤,治阳明之热邪,及 癍疹。同人参、莲子,治噤口痢。同石膏、知母、麦冬、竹叶,治阳明经风热。同川连、红曲、滑石、白芍、甘草,治痢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金匮》升麻鳖甲汤,升麻二两,鳖甲手掌大一片,甘草二两,当归一两,雄黄五钱,蜀椒一两。水四升,煎一升,顿服。治阳毒为病,面赤斑斑如锦文,咽喉痛,吐脓血。阳毒之病,少阳甲木之克阳明也。手足阳明,皆行于面,少阳甲木,从相火化气,火之色赤,故面见赤色。足阳明之脉,循喉咙而入缺盆,胆胃壅迫,相火瘀蒸,故咽喉痛而吐脓血。其病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。升麻、甘草,清咽喉而缓急迫,鳖甲、当归,消凝瘀而排脓血,雄黄、蜀椒,泻湿热而下逆气也。

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,升麻二两,鳖甲手掌大一片,甘草二两,当归一两。治阴毒为病,面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。阴毒之病,厥阴乙木之克太阴也。厥阴乙木,开窍于目,木之色青,故面目青。脾主肌肉,足太阴之脉,上膈而挟咽,肝脾郁迫,风木冲击,故身及咽喉皆痛。升麻、甘草,清咽喉而缓急迫,鳖甲、当归,破结滞而润风木也。

阳毒、阴毒,病在肝胆,而起于外邪,非风寒束闭,郁其脏腑,不应毒烈如是。升麻清利咽喉,解毒发汗,表里疏通,是以奏效也。

《伤寒》麻黄升麻汤,方在麻黄。用之治厥阴病,咽喉不利,吐脓血,以清咽喉而排脓血也。

升麻辛凉升散,清利咽喉,解肌发表,善治风寒侵迫,咽喉肿痛,呕吐脓血之病。最能解毒,一切蛊毒邪秽之物,入口即吐。避疫疠烟瘴之气,断泄利遗带之恙,止吐衄崩淋诸血,消痈疽热肿,平牙根臭烂,疗齿疼,医口疮,胥有良效。

手阳明自手走头,足阳明自头走足,二经升降不同。升麻升提之性,入手阳明为顺,入足阳明为逆。咽喉之病,以及口舌牙齿,其位在上,须用升麻而加清降之药,自高下达,引火归根。若足阳明他病,悉宜降药,不宜升提,惟用于涌吐方中乃可。后世庸工,以之升提足阳明胃腑清气。足阳明顺下则治,逆上则病,何可升乎!

使用注意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奉令之使,不能益人,若下元不足者,用此升之,则下虚而元气益亏矣。《药性》乃曰:元气不足者,用此于阴中升阳,恐非。惟阳气有余而下陷者宜之。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,以发阳明汗,是引贼入门,亦非所宜也。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益州山谷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日干。

旧出宁州者第一,形细而黑,极坚实,顷无复有。今惟出益州,好者细削,皮青绿色,谓之鸡骨升麻。北部间亦有,形又虚大,黄色。建平间亦有,形大味薄,不堪用。人言是落新妇根,不必尔。其形自相似,气色非也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毛茛科植物升麻、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。春、秋采挖,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,晒至须根干时,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,晒干。

升麻:生于林下、山坡草丛中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青海、甘肃、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、江苏等地。

兴安升麻:生于山坡及林荫处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湖北、四川、山西、内蒙古等地。

大三叶升麻:生于山野草丛中及溪沟旁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采得了,刀刮上粗皮一重了,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,出,曝干,细剉,蒸了,曝干用之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拣去杂质,略泡洗净,捞出,润透,切片,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