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鹿茸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动物类 | 鹿茸 | 温 | 补虚药 | 甘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甘,温。主漏下恶血,寒热,惊痫,益气,强志,生齿,不老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甘、酸,温、微温,无毒。主治漏下恶血,寒热,惊痫,益气,强志,生齿,不老。治虚劳洒洒如疟,羸瘦,四肢酸疼,腰脊痛,小便利,泄精溺血,破留血在腹,散石淋,痈肿,骨中热疽,养骨,安胎下气,杀鬼精物,不可近阴,令痿,久服耐老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甘、咸,性温,无毒,入肾经。主益气滋阴,强志补肾,理虚羸,固齿牙,止腰膝酸疼,破流血作痛,疗虚劳如疟,女子崩漏胎动,丈夫溺血泄精,小儿惊痫,散石淋痈肿,骨中热疽痒。状如玛瑙红玉,长三四寸,破之,中有朽木者佳。连顶骨用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温,味甘,无毒。主漏下恶血,寒热惊痫,益气强志,生齿不老。
鹿茸气温,禀天春升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甘无毒,得地中正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
肝藏血,脾统血,肝血不藏,则脾血不统,漏下恶血矣;鹿茸气温可以达肝,味甘可以扶脾,所以主之也。
寒热惊痫者,惊痫而发寒热也,盖肝为将军之官,肝血虚,则肝气亢,挟浊火上逆或惊或痫矣;鹿茸,味甘可以养血,气温可以导火,所以止惊痫之寒热也。
益气者,气温则益阳气,味甘则益阴气也,甘温有益阴阳之气,气得刚大而志强矣。鹿茸,骨属也,齿者骨之余也,甘温之味主生长,所以生齿。真气充足,气血滋盛,所以不老也。
《玉楸药解》
味辛,微温,入足少阴肾、足厥阴肝经。生精补血,健骨强筋。
鹿茸补益肾肝,生精补血,最壮筋骨,治阳痿精滑、鬼交梦泄、崩漏带浊、腰疼膝软、目眩耳聋诸证。
酥炙用,研碎,酒煮,去渣,熬浓,重汤煮成膏,最佳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肾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脾经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肾、肝经
别名
-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鹿茸同牛膝、杜仲、地黄、山茱萸、补骨、巴戟、山药、苁蓉、菟丝,治腰痛阴痿。同白胶、阳起石、苁蓉、枣仁、柏仁、黄芪、熟地、丹砂丸,名斑龙丸,治诸虚。专用浸酒,治阳事虚痿。同菟丝、小茴、羊肾,丸,治腰痛不能转侧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麻勃为之使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杜仲为使,畏大黄。
鹿茸咸温之品,舍肾奚归,功效虽宏,须脉沉细。相火衰弱者,始为相宜。若有火热者用之,何异抱薪救火?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四月、五月解角时取,阴干,使时燥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。
梅花鹿:大都人工饲养。野生者栖息于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;冬季多在山地南坡,春秋多在旷野,夏季常在密林。晨昏活动较多。以青草、树叶、嫩芽、树皮、苔藓为食。春、夏季喜食盐。雄鹿每年4~5月脱落旧角,随后长出茸角,外被天鹅绒状的茸皮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华东以及西北、西南地区。
马鹿:有人工饲养。野生者栖于较大的混交林中,或高山的森林草原。冬季到山谷密林中,夏季常在高山林缘。以青草、嫩枝、树芽为食。喜食盐。雄鹿每年3~4月脱换新角,新角5~6月生长最盛,为茸角。分布东北、内蒙古、西北、西南等地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先以天灵盖作末,然后锯解鹿茸作片子,以好羊脂拌天灵盖末,涂之于鹿茸上,慢火炙之,令内外黄脆了,用鹿皮一片裹之,安室上一宿,其药蒐归也。至明,则以慢火焙之令脆,方捣作末用之。
每五两鹿茸,用羊脂三两,炙尽为度。
又制法:用黄精自然汁浸两日夜了,漉出,焙令干,细捣用,免渴人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鹿茸片:用酒精灯火燎焦茸毛,刮净,以布带扎缠,用热酒从底部徐徐渗入,以灌满润透为度,然后切片、压平、晒干。
鹿茸粉:取干燥的鹿茸片,碾成细末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