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菊花

类型 功效
花类 菊花 解表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苦,平。主风,头眩肿痛,目欲脱,泪出,皮肤死肌,恶风湿痹。久服,利血气,轻身,耐老延年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苦、甘,平,无毒。主治风头,头眩,肿痛,目欲脱,泪出,皮肤死肌,恶风,湿痹。治腰痛去来陶陶,除胸中烦热,安肠胃,利五脉,调四肢。久服利血气,轻身,耐老,延年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甘微苦,性平无毒,入肺、脾、肝、肾四经。能补阴气,明目聪耳,清头风及胸中烦热,肌肤湿痹。

丹溪曰:菊花属金,而有土于水,大能补阴。宜入肺肝等经,盖烦热诸证,皆由水不足而火炎,得此补阴,则水盛而火自息矣。须用味甘者佳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平,味苦,无毒。主诸风,头眩肿痛,目欲脱,泪出,皮肤死肌,恶风湿痹。久服利血气,轻身耐老延年。

甘菊气平,禀天秋平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
味苦清火,火抑金胜,发花于秋,其禀秋金之气独全,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。诸风皆属于肝,肝脉连目系上出额,与督脉会于巅,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,火盛则肿而痛;其主之者,味苦可以清火,气平可以制木也。

肝开窍于目,风炽火炎,则目胀欲脱;其主之者,制肝清火也。手少阴之正脉,上走喉咙,出于面,合目内 ,心为火,火甚则心系急而泪出;其主之者,苦平可以降火也。

皮肤乃肺之合,肌肉乃脾之合,木火刑肺金脾土,则皮肤肌肉皆死;甘菊禀金气,具火味,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肤死肌也。其主恶风湿痹者,风湿成痹,风统于肝;甘菊气平,有平肝之功,味苦有燥湿之力也。

久服利血气者,肺主气,气平益肺,所以有利于气;心主血,味苦清心,所以有利于血。利于气,气充身自轻;利于血,血旺自耐老。气血皆利,其延年也必矣。

《玉楸药解》

味甘,气平,入足厥阴肝经。清风止眩,明目去翳。

菊花清利头目,治头目疼痛、眩晕之证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脾、肝、肾经
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肝经

别名

甘菊、甘菊花

《神农本草经》
节华

《本草经集注》
日精、女节、女花、女茎、周盈、傅延年、阴成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甘菊捣汁,治疔疮。重九采花末服,治酒醉不醒。同杞子丸服,终身无目疾疮疽。同谷精草、绿豆皮等分末,治目翳。

使用注意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枸杞根、桑白皮、苍白术为使。

若苦者为苦菊,大伤胃气,慎之。

《玉楸药解》

庸工凡治头目,无不用之,今古相承,不见其效。不知头目眩晕,由湿盛上逆,浊气充塞,相火失根,升浮旋转而成。愚妄以为头风,而用发散之药,此千试不灵之方也。

饮片

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雍州川泽及田野。正月采根,三月采叶,五月采茎,九月采花,十一月采实,皆阴干。

菊有两种: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,叶可作羹食者,为真;一味苦不堪食者,名苦薏,非真。其华正相似,唯以甘苦别之尔。南阳郦县最多,今近道处处有,取种之便得。又有白菊,茎叶都相似,唯花白,五月取。亦主风眩,能令头不白。《仙经》以菊为妙用,但难多得,宜常服之尔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。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,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。白菊:割下花枝,捆成小把,倒挂阴干。然后摘取花序。滁菊:摘取花序。经硫黄熏过,晒至六成干时,用筛子筛成球状,晒干。贡菊:摘取花序,烘干。杭菊:有杭白菊、杭黄菊两种,杭白菊摘取花序,蒸后晒干;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。

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菊花:拣净叶梗、花柄及泥屑杂质。

菊花炭:取拣净的菊花,置锅内炒至焦褐黄色,但须存性,喷洒清水,取出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