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吴茱萸

类型 功效
果实及种子类 吴茱萸 温里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辛,温。主温中,下气,止痛,咳逆,寒热,除湿血痹,逐风邪,开腠理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辛,温、大热,有小毒。主温中下气,止痛,咳逆,寒热,除湿血痹,逐风邪,开腠理。去淡冷,腹内绞痛,诸冷、实不消,中恶,心腹痛,逆气,利五脏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苦辛,性热,有小毒,入肝、脾、胃、大肠、肾五经。主下气消痰,寒气噎塞,心腹刺痛,霍乱转筋,脚气攻心,止咳逆,逐风邪,消宿食,除血痹,盐汤炮去毒用。

吴茱萸辛热之剂,宜入五经,以理寒证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温,味辛,有小毒。主温中下气,止痛,除湿血痹,逐风邪,开腠理,咳逆寒热。(泡焙用)

吴萸气温,禀天春和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辛有小毒,得地西方燥烈之金味,入手太阴肺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

中者脾也,太阴经也,肺主气,亦太阴也,气温则肺令下行,而太阴亦暖,所以温中下气也。

寒邪客于胸腹,则真气不通而痛矣;辛温则流行和散,所以止痛也。辛温暖肺,肺气通行,则水道通调,故又除湿。血泣则成痹。肝藏血,血温则活,故主血痹,辛温为阳,则能发散,故逐风邪。

肺主皮毛而司腠理,辛温疏散,腠理自开,形寒饮冷则伤肺,肺伤则气不下降,而火反上逆,咳逆寒热之症生焉;吴萸辛温暖肺,肺气下降,而寒热咳逆之症自平也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辛、苦,性温,入足阳明胃、足太阴脾、足厥阴肝经。温中泻湿,开郁破凝,降浊阴而止呕吐,升清阳而断泄利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肝、脾、胃、大肠、肾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肺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胃、脾、肝经

别名

吴萸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吴萸同人参、生姜、大枣,名吴萸汤,治呕涎头痛。同陈皮、附子,治肾气上哕。同川连、白芍丸,治痢,同炮姜末汤服一钱,治食已吞酸。同肉桂、炮姜丸,名和中丸,治寒腹胀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伤寒》吴茱萸汤,吴茱萸一升,人参三两,生姜六两,大枣十二枚。治阳明伤寒,食谷欲呕者。胃气顺降,则纳而不呕,胃气逆升,则呕而不纳。人参、大枣,培土而补中,吴茱萸、生姜,温胃而降逆也。治厥阴病,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。以土虚木郁,中气被贼,胃逆不降,浊气上冲,是以头痛干呕。湿气凝瘀,是以常吐涎沫。人参、大枣,培土而补中,茱萸、生姜,降逆而疏木也。治少阴病,吐利,手足厥冷,烦躁欲死者。以寒水侮土,脾陷胃逆,则吐利兼作。中气亏败,四肢失温,则手足厥冷。坎阳离根,散越无归,则烦躁欲死。人参、大枣,培土而补中,茱萸、生姜,降逆而升陷也。《金匮》治呕而胸满者。以中虚胃逆,浊气冲塞,故呕而胸满。人参、大枣,培土而补中,茱萸、生姜,降逆而泻满也。

《伤寒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,当归、芍药、桂枝、通草各三两,细辛、甘草各二两,大枣十五枚,吴茱萸一升,生姜半斤。水六升,清酒六升,合煮,分三服。治厥阴病,手足厥冷,脉细欲绝,内有久寒者。以土主四肢,而手足之温暖,经脉之充畅者,赖厥阴乙木之力。以乙木性温,藏营血而孕君火,灌经络而主肢节也。积寒内瘀,肝血冷涩,不能四运,故肢寒而脉细。当归四逆补营血而通经脉,茱萸、生姜,温寒凝而行阴滞也。

《金匮》温经汤,当归、阿胶、芍药、川芎、桂枝、丹皮、人参、甘草、干姜各二两,半夏、麦冬各一升,吴茱萸三两。水一斗,煮三升,分温三服。亦主妇人少腹寒,久不受胎。兼崩中去血,或月水来过多,或至期不来。治妇人带下,下利不止,暮即发热,腹满里急,掌热口干。以曾半产,瘀血在腹,阻隔清阳升达之路,肝脾郁陷,故腹满里急。风木疏泄,故带下泄利。君火上逆,故手掌烦热,唇口干燥。暮而阳气不藏,是以发热。归、阿、芍药,养血而清风,丹、桂、芎䓖,破瘀而疏木,半夏、麦冬,降逆而润燥,甘草、人参,补中而培土,茱萸、干姜,暖肝而温经也。

吴茱萸辛燥之性,泻湿驱寒,温中行滞,降胃逆而止呕吐,升脾陷而除泄利,泻胸膈痞满,消脚膝肿痛,化寒痰冷饮,去嗳腐吞酸,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,平心腹胸首各种寒痛,熨胁腹诸癥,杀脏腑诸虫,医霍乱转筋,疗疝气痛坠。

热水洗数次用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蓼实为之使,恶丹参、硝石、白垩,畏紫石英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蓼实为使,恶丹参、硝石、白垩,畏紫石英。

多食大损元气,肠虚者忌之。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上谷川谷及宛朐。九月九日采,阴干。

此即今食茱萸。《礼记》亦名藙,而世中呼为蔱子,当是不识藙字,藙字似蔱字,仍以相其根南行、东行者为胜。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。8~10月,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。摘下晒干,除去杂质。如遇阴雨,用微火炕干。

野生于山地、路旁或疏林下。分布于长扛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。主产贵州、广西、湖南、云南、陕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先去叶、核并杂物了,用大盆一口,使盐水洗一百转,自然无涎,日干,任入丸散中用。

凡修事十两,用盐二两,研作末,投东流水四斗中,分作一百度洗,别有大效。

若用醋煮,即先沸醋三十余沸,后入茱萸,待醋尽,晒干。

每用十两,使醋一镒为度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炙吴茱萸:取甘草煎汤,去渣取汤,加入净吴茱萸,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,微火焙干。(每吴茱萸100斤,用甘草6斤4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