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蜈蚣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动物类 | 蜈蚣 | 温 | 平肝息风药 | 辛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辛,温。主鬼疰,蛊毒。啖诸蛇、虫、鱼毒,杀鬼物老精,温疟,去三虫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辛,温,有毒。主治鬼疰,蛊毒,啖诸蛇虫鱼毒,杀鬼物老精,温疟,去三虫。治心腹寒热结聚,堕胎,去恶血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辛,性温,有毒,不载经络。主小儿口噤,鬼疰蛊毒,诸蛇毒,杀精物温疟,去三虫,心腹寒热结聚,去瘀血,堕胎。去头足,慢火炙黄用。
蜈蚣最似百足虫。第百足虫足较细密,死而不僵,头上有白肉,面及尖嘴,其毒更甚,勿宜轻用。
《玉楸药解》
味辛,微温,入足厥阴肝经。坠胎破积,拔脓消肿。
蜈蚣辛温毒悍,能化癖消积杀虫,解毒蛊,治瘰疬痔瘘、秃疮便毒,疗蛇瘕蛇咬,虫瘴蛇蛊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不载经络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肝经
别名
-
常用方
-
使用注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畏蛞蝓、蜒蚰、大蒜、鸡屎。
《玉楸药解》
庸工以治惊痫抽搐,脐风口噤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大吴川谷江南。赤头足者良。
今赤足者多出京口,长山、高丽山,茅山亦甚有,于腐烂积草处得之,勿令伤,曝干之。黄足者甚多,而不堪用,人多火炙令赤以当之,非真也。一名蝍蛆。庄周云蝍蛆甘带。《淮南子》云:腾蛇游雾,而殆于蝍蛆。其性能制蛇,忽见大蛇,便缘而啖其脑。蜈蚣亦啮人,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。4~6月间捕捉。
全国各地多有分布。主产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河南、陕西等地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勿用千足虫,真似,只是头上有白肉,面并嘴尖。若误用,把着腥臭气,入顶致死。
夫使蜈蚣,先以蜈蚣、木末,不然用柳蚛末,于土器中炒,令木末焦黑后,去木末了,用竹刀刮去足甲了用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蜈蚣:拭净,除去头足,剪断用。
酒炙蜈蚣:将蜈蚣除去失足,折断,酒润后,微火焙干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