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荆芥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全草类 | 荆芥 | 温 | 解表药 | 辛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辛,温。主寒热,鼠瘘,瘰疬,生疮,破结聚气,下瘀血,除湿痹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辛,温,无毒。主治寒热,鼠瘘,瘰疬,生疮,结聚气破散之,下瘀血,除湿痹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辛苦,性微温,无毒,入肺、肝二经。主结气瘀血,酒伤食滞,能发汗,去皮毛诸风,凉血热,疗痛痒诸疮,其穗治产晕如神,陈久者良。
荆芥行血疗风,则太阴、厥阴之入,固其宜也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温,味辛,无毒。主寒热,鼠瘘,瘰疬,生疮,破积聚气,下瘀血,除湿疽。
荆芥气温,禀天春升之木气,入足少阳胆经、足厥阴肝经;味辛无毒,得地西方之金味,入手太阴肺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
少阳胆经,行半表半里,邪客之则往来寒热;荆芥辛温,和解少阳,所以主之。鼠瘘瘰疬生疮,皆少阳火郁之症;荆芥辛以达风木之气,温以发相火之郁,郁火散而风宁,诸症平矣。饮食入胃,散精于肝,肝不散精,气聚而积聚成矣;荆芥入肝,温能行气,所以主之。
肝藏血,血随气行,肝气滞,则血亦滞而瘀焉;温可行气,辛可破血,故下瘀血也。肺者通调水道之官也,水道不通,则湿热成疽;荆芥辛能润肺,肺治则水道通,所以除湿疽也。
《玉楸药解》
味辛,微温,入足厥阴肝经。散寒发表,泄湿除风,治鼻口㖞斜、肢体痿痹、筋节挛痛、目弦头旋之证。消疮痍疥癞,痔瘘瘰疬,除吐衄崩漏,脱肛阴㿗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肝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胆、肝、肺经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肝经
别名
黑芥穗、荆芥穗、芥穗
《神农本草经》
假苏、鼠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姜芥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荆芥同童便,治产后衄血。同槐花,治大便下血。同生地,治疥疮。荆芥穗末,酒服二钱,治中风口噤,兼治产后风噤迷闷。
使用注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今人但遇风证,辄用荆防,此流气散之相沿尔,不知风在皮里膜外者,荆芥主之,非若防风之入骨肉也。有汗者勿用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汉中川泽。
方药亦不复用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。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,晒干。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,再割取茎枝,分别晒干,前者称”荆芥穗”,后者称”荆芥”。
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,主产江苏、江西、湖北、河北等地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中药大辞典》
荆芥:除去杂质,喷淋清水,洗净,润透,切段,晒干。
荆芥穗:摘取花穗。
荆芥炭:取荆芥段,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。
芥穗炭:取净荆芥穗,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