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枸杞子

类型 功效
果实及种子类 枸杞子 补虚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苦,寒。主五内邪气,热中,消渴,周痹。久服坚筋骨,轻身,不老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苦,寒,根大寒,子微寒,无毒。主治五内邪气,热中,消渴,周痹。风湿,下胸胁气,客热,头痛,补内伤,大劳、嘘吸,坚筋骨,强阴,利大小肠。久服坚筋骨,轻身,耐老,耐寒暑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苦甘,性微寒无毒,入肝、肾二经。主五内邪热,烦躁消渴,周痹风湿,下胸胁气,除头痛,明眼目,补劳伤,坚筋骨,益精髓,壮心气,强阴益智,去皮肤骨节间风,散疮肿热毒。久服延年。

枸杞子味苦可以坚肾,性寒可以清肝,五内等证,孰不本于二经。宜其治矣!陶隐居云:去家千里,勿食枸杞,此言其补精强肾也。然惟甘州者有其功,至于土产者味苦,但能利大小肠,清心除热而已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寒,味苦,无毒。主五内邪气,热中消渴,周痹风湿。久服坚筋骨,轻身不老,耐寒暑。

枸杞子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足少阴肾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
五内者,五脏之内也,邪气者邪热之气也,盖五内为藏阴之地,阴虚所以有热邪也;其主之者,苦寒清热也。

心为君火,肾为寒水,水不制火,火烁津液,则病热中消渴;其主之者,味苦可以清热,气寒可以益水也,水益火清,消渴自止。

其主周痹风湿者,痹为闭症,血枯不运,而风湿乘之也,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湿灭也;杞子苦寒益血,所以治痹。

久服苦益心、寒益肾,心肾交,则水火宁而筋骨坚,筋骨健则身自轻。血足则色华,所以不老。耐寒暑者,气寒益肾,肾水足可以耐暑。味苦益心,心火宁可以耐寒也。

《玉楸药解》

味苦、微甘,性寒,入足少阴肾、足厥阴肝经。补阴壮水,滋木清风。

枸杞子苦寒之性,滋润肾肝,寒泻脾胃,土燥便坚者宜之。水寒土湿,肠滑便利者,服之必生溏泄。《本草》谓其助阳,甚不然也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肝、肾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肾、心经
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肝、肾经

别名

枸杞、杞子

《神农本草经》
杞根、地骨、枸忌、地辅

《本草经集注》
却暑、仙人杖、西王母杖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杞子同五味,治疰夏。同熟地、白茯、白术,治肾虚目暗。

使用注意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恶奶酪,解面毒。

饮片
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常山平泽、及诸丘陵阪岸上。冬采根,春、夏采叶,秋采茎、实,阴干。

今出堂邑,而石头烽火楼下最多。其叶可作羹,味小苦。世谚云:去家千里,勿食萝摩,枸杞,此言其补益精气,强盛阴道也。萝摩一名苦丸,叶浓大作藤生,摘有白乳汁,人家多种之,可生啖,亦蒸煮食也。枸杞根、实,为服食家用,其说乃甚美,仙人之杖,远自有旨乎也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。夏、秋果实成熟时采摘,除去果柄,置阴凉处晾至果皮起皱纹后,再暴晒至外皮干硬、果肉柔软即得。遇阴雨可用微火烘干。

枸杞:生长于山坡、田埂,或丘陵地带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
宁夏枸杞:生长于沟岸及山坡或灌溉地埂和水渠边等处。野生和栽培均有。分布甘肃、宁夏、新疆、内蒙古、青海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根,掘得后,使东流水浸,以物刷上土,了,然后待干,破去心,用熟甘草汤浸一宿,然后焙干用。其根若似物命形状者上。春食叶,夏食子,秋、冬食根并子也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簸净杂质,摘去残留的梗和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