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浙贝母

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浙贝母 化痰止咳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辛,平。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瘕,喉痹,乳难,金创,风痉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辛、苦,平、微寒,无毒。主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瘕,喉痹,乳难,金疮,风痉。治腹中结实,心下满,洗洗恶风寒,目眩项直,咳嗽上气,止烦热渴,出汗,安五脏,利骨髓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辛苦,性微寒,无毒,入心、肺二经。清心润肺,止嗽消痰,主胸腹气逆,伤寒烦热,淋沥瘕疝,喉痹,金疮,人面疮,瘿瘤诸恶疮。去心研用。

贝母辛走肺,苦走心,善能散郁泻火,故治胸腹云云等疾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平,味辛,无毒。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瘕,喉痹,乳难,金创,风痉。(去心,糯米炒)

贝母气平,禀天秋平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辛无毒,得地西方之金味,入手阳明燥金大肠经。气味降多于升,阴也。

其主伤寒烦热者,伤寒有五,风寒湿热温,而风与热,乃阳盛之症,阳盛所以烦热也;贝母气平则清,味辛润散,故主之也。淋沥者膀胱有热也,邪气者热邪之气也,膀胱以气化为主;贝母味辛润肺,肺乃主气之脏,肺化则气润及于州都,小便通而不淋沥矣。

其主疝瘕者,肺气不治,则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因而湿热之邪,聚结成疝成瘕;贝母气平,可以通调水道,味辛可以散热结也。大肠之脉,其正者上循咽喉,火发于标,乃患喉痹,痹者闭也;其主之者,味辛气平,能解大肠之热结也。

肺乃津液之腑,主乳难者,味辛能润,润则乳自通也。肺主皮毛,味辛气平,则肺润而皮毛理,可愈金疮也。风痉者,风湿流于关节,致血不能养筋而筋急也;贝母味辛,辛则散风湿而润血,且贝母入肺,肺润则水道通而津液足,所以风湿逐而筋脉舒也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苦,微寒,入手太阴肺经。清金泻热,消郁破凝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心、肺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大肠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经

别名

浙贝、象贝、象贝母

《神农本草经》
空草

《本草经集注》
药实、苦花、苦菜、商草、勒母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贝母、姜汁,丸,治忧郁不伸。同浓朴丸,化痰降气。同知母、牡蛎末,猪蹄汤调服,治乳汁不下。专末,治吐血衄血,吹鼻中,治吹乳作痛。同知母、前胡、麦冬、葛根、甘草,治伤寒烦热。同陈皮、前胡、石膏、知母、麦冬、竹沥,治痰疟。同白芷、白蒺藜,治郁症乳痈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伤寒》二白散,方在桔梗。《金匮》当归贝母苦参丸,方在当归。并用之,以其清金而泻热也。

贝母苦寒之性,泻热凉金,降浊消痰,其力非小,然轻清而不败胃气,甚可嘉焉。其诸主治,疗喉痹,治乳痈,消瘿瘤,去胬肉,点翳障,敷疮痈,止吐衄,驱痰浊,润心肺,解燥渴,清烦热,下乳汁,除咳嗽,利水道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厚朴、白薇为之使,恶桃花,畏秦椒、矾石、莽草,反乌头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厚朴、白薇为使,恶桃花,畏秦艽、矾石、莽草,反乌头。

饮片
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晋地。十月采根,曝干。

今出近道,形似聚贝子,故名贝母。断谷服之不饥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。5~6月采挖,洗净泥土,大小分开,大者摘去心芽,分作2片,呈元宝状称”元宝贝”,小者称”珠贝”。分别置擦笼内,擦去外皮,加石灰拌匀,经过一夜,使石灰渗入,晒干或烘干。

生于湿润的山脊、山坡、沟边及村边草丛中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南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,擘破,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,后拌糯米于鏊上同炒,待米黄熟,然后去米,取出。

其中有独颗团、不作两片、无皱者,号曰丹龙精,不入药用。若误服,令人筋脉永不收,用黄精、小蓝汁合服,立愈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拣去杂质,清水稍浸,捞出,润透后切厚片,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