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陈皮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果实及种子类 | 陈皮 | 温 | 理气药 | 辛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辛,温。主胸中瘕热逆气,利水谷。久服去臭,下气,通神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辛,温,无毒。主治胸中瘕热逆气,利水谷,下气,止呕咳,除膀胱留热,下停水,五淋,利小便,主脾不能消谷,气冲胸中吐逆,霍乱,止泄,去寸白。久服去臭,下气,通神,轻身长年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温,味苦辛,无毒。主胸中瘕热逆气,利水谷。久服去臭,下气通神。
陈皮气温,禀天春升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苦辛无毒,得地南西火金之味,入手少阴心经、手太阴肺经。气味升多于降,阳也。
胸中者肺之分也,肺主气,气常则顺,气变则滞,滞则一切有形血食痰涎,皆假滞气而成瘕,瘕成则肺气不降而热生焉。陈皮辛能散,苦能泄,可以破瘕清热也,苦辛降气,又主逆气。
饮食入胃,散精于肝;温辛疏散,肝能散精,水谷自下也。肺主降,苦辛下泄,则肺金行下降之令,而下焦臭浊之气,无由上升,所以去臭而下气也。心为君主,神明出焉;味苦清心,味辛能通,所以通神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辛、苦,入手太阴肺经。降浊阴而止呕哕,行滞气而泻郁满,善开胸膈,最扫痰涎。
归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心、肺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经
别名
广皮、广橘白、桔皮、甘皮、柑皮、新会皮
《神农本草经》
橘柚、橘皮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陈皮留白和中,去白消痰理气。同术补脾,同甘草补肺,同补气药补气,同破气药破气,同消痰药去痰,同消食药化食,各从其类以为用也。同人参、首乌、桂枝、归身、姜皮,治三日疟寒多。同白蔻、生姜、藿香、半夏,治寒痰。同白茯、甘草、半夏,名二陈汤,治痰症。同生姜,治哕,同藿香,治霍乱吐泻。同姜汁焙末,同枣煎,治脾疟。去白为末,麝香调酒下,治乳痈初发。盐汤泡,刮去白,同甘草丸,治痰涎上泛。同白术丸,名宽中丸,治脾虚胀满,不思饮食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金匮》橘皮汤,橘皮四两,生姜八两。用以治干呕哕,而手足厥者。以胃土上逆,浊气熏冲,故生呕哕。中气堙郁,不能四达,故手足厥冷。橘皮破壅塞而扫瘀浊,生姜降冲逆而行凝滞也。
橘皮竹茹汤,橘皮一斤,竹茹二升,生姜半斤,甘草五两,人参一两,大枣三十枚。治哕逆者。以土衰胃逆,浊阴不降,甘、枣、人参,补中气以培土。橘、姜、竹茹,降浊阴而行滞也。
橘枳生姜汤,橘皮一斤,生姜半斤,枳实三两。治胸中痹塞,短气。以胃土逆升,浊气痞塞,肺无降路,是以短气。橘、姜破壅塞而降浊阴。枳实泻痞满而扫瘀腐也。《外台》茯苓饮,方在茯苓。即于橘枳生姜汤加参、术、茯苓,以治痰饮,补泻并行,可谓妙矣。
橘皮辛散之性,疏利通畅,长于降浊止呕,行滞消痰,而和平条达,不至破气而损正,行郁理气之佳药也。其诸主治,疗吹奶,调乳痈,除痎疟,消癥瘕,行胶痰,磨宿谷,利小便,通大肠,理嘈杂,治淋痢,下鱼骨鲠,杀寸白虫,总缘善行滞气也。
使用注意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南山川谷,生江南。十月采。
此是说其皮功尔,以东橘为好,西江亦有而不如。其皮小冷。治气乃言欲胜东橘,北人亦用之,以陈者为良。其肉味甘、酸,食之多痰,恐非益人也。今此虽用皮,既是果类,所以犹宜相从。柚子皮乃可食,而不复入药用,此亦应下气。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灸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勿用柚皮、皱子皮,其二件用不得。凡修事,须去白膜一重,细锉,用鲤鱼皮裹一宿,至明,出,用。其橘皮,年深者最妙。
《中国药典》
除去杂质,喷淋水,润透,切丝,阴干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