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大黄 泻下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苦,寒。主下淤血,血闭,寒热,破癥瘕积聚,留饮,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苦,寒、大寒,无毒。主下瘀血,血闭,寒热,破癥瘕积聚,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。平胃下气,除痰实,肠间结热,心腹胀满,女子寒血闭胀,小腹痛,诸老血留结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苦,性大寒,无毒,入脾、胃、大肠、心、肝五经。性沉而不浮,用走而不守,夺土郁而无壅滞,定祸乱而致太平,名曰将军。又主痈肿及目疾痢疾暴发,血瘀火闭,推陈致新。锦纹者佳。

大黄之入脾胃大肠,人所解也。其入心与肝也,人多不究。昔仲景百劳丸,蟅黄丸,都用大黄以理劳伤吐衄,意最深微。盖以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者,天地之道也;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者,人身之道也;蒸热日久,瘀血停于经络,必得大黄以豁之,则肝脾通畅,陈推而致新矣,今之治劳,多用滋阴,频服不效,坐而待毙嗟乎,术岂止此耶?至痈肿目疾及痢疾,咸热瘀所致,故并治之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寒,味苦,无毒。主下瘀血,血闭寒热,破癥瘕积聚,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。

大黄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、手少阳相火三焦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
浊阴归六腑,味浓则泄,兼入足阳明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,为荡涤之品也。味浓为阴,则入阴分,血者阴也,心主者也,血凝则瘀;大黄入心,味苦下泄,故下瘀血。

血结则闭,阴不和阳,故寒热生焉;大黄味苦下泄,则闭者通。阴和于阳而寒热止矣,癥瘕积聚,皆有形之实邪,大黄所至荡平,故能破之。

小肠为受盛之官,无物不受,传化失职,则饮留食积矣;大黄入小肠而下泄,所以主留饮宿食也。味浓则泄,浊阴归腑;大黄味浓为阴,故入胃与大肠而有荡涤之功也。消积下血,则陈者去而新者进,所以又有推陈致新之功焉;其推陈致新者,以滑润而能通利水谷,不使阻碍肠胃中也。肠胃无碍,则阳明胃与太阴脾调和,而食消化矣,饮食消化,则阴之所生,本自五味,五脏主藏阴,阴生而藏安和矣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苦,性寒,入足阳明胃、足太阴脾、足厥阴肝经。泻热行瘀,决壅开塞,下阳明治燥结,除太阴之湿蒸,通经脉而破癥瘕,消痈疽而排脓血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脾、胃、大肠、心、肝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小肠、心、三焦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胃、脾、肝经

别名

生军,锦纹

《本草经集注》
黄良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得芍药、黄芩、牡蛎、细辛、茯苓治惊恚怒,心下悸气。得硝石、紫石英、桃仁治女子血闭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大黄同黄芩、沉香、礞石丸,名滚痰丸,治痰症。同当归、槟榔,治痢初起。同甘草,治胃火食入即吐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伤寒》大承气汤,大黄四两,芒硝三两,枳实五枚,厚朴半斤。治阳明病,胃热便难。以表病失解,郁其胃阳。阳莫盛于阳明,阳明戊土,从燥金化气,阳旺土燥,肠窍结涩,腑热莫宣,故谵语潮热,手足汗流。胃气壅遏,不得下泄,故脐腹满痛。大黄、芒硝,破结而泻热,厚朴、枳实,降逆而消滞也。

小承气汤,大黄四两,厚朴二两,枳实三枚。治阳明病,腑热方作。大黄泻其燥热,朴、枳开其郁滞也。

大陷胸汤,大黄六两,芒硝一斤,甘遂一钱。水六升,煮大黄,取二升,去渣,入芒硝,煎化,入甘遂末,分服。治太阳中风,下早而为结胸。以腑热未实,下之太早,伤其中气。戊土不降,里阴上逆,皮毛未泄,表阳亦陷,阴阳拒隔,结于胸中。寒热逼蒸,化生水气,硬满疼痛,烦躁懊憹。硝、黄泻其郁热,甘遂排其水饮也。

大陷胸丸,大黄半斤,芒硝半斤,葶苈半斤,杏仁半升。共末之,入芒硝,研如脂。丸如弹子大,取一枚,甘遂末一钱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一升,温顿服之。一宿乃下。不下更服。治结胸项强,状如柔痉。以湿热熏冲,上连颈项。大黄、芒硝,破结而泻热,杏仁、葶苈、甘遂,降逆而泻水也。

大黄黄连泻心汤,大黄二两,黄连一两。麻沸汤一升渍之,去渣,分温服。治伤寒下后复汗,心下痞硬,以汗下伤其中气,阳亡土败,胃气上逆,阻碍胆经降路,结于心下,痞塞硬满。相火既隔,君火亦升,大黄泻戊土而清热,黄连泻心火而除烦也。

桂枝加大黄汤,桂枝三两,甘草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,芍药六两,大黄一两。治太阳病,医反下之,因而腹满实痛,属太阴者。以太阳表病,误下而伤脾气,脾陷木遏,郁生风热,侵克己土,胀满而成实痛。桂枝和中而解表,芍药滋乙木而清风,大黄泻己土而消满也。

《金匮》大黄硝石汤,大黄、硝石、黄柏各四两,栀子十五枚,水煎,顿服。治黄疸腹满,自汗,小便不利而赤。以黄家湿淫经络,皮毛莫启,是以发黄。今汗孔外泄,水道里郁,表和里实,湿不在经络而在脏腑。法当用下,大黄、黄柏,泻其瘀热,硝石、栀子,清其湿热也。

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加大黄汤,茯苓四两,甘草三两,五味半升,干姜三两,细辛三两,半夏半升,杏仁半升,大黄三两。治痰饮,水去呕止,肿消痹愈,而面热如醉者。痰饮服半夏而水去,服杏仁而肿消,若面热如醉,是胃热逆冲,上熏其面。缘足之三阳,自头走足,阳明行身之前,自面而下,加大黄以泻阳明之热也。

大黄附子汤,大黄三两,细辛二两,附子三枚。炮用。治胁下偏痛,发热,其脉紧弦。以脾土寒湿,郁其肝气,风木抑遏,故胁痛而发热,脉弦而且紧。宜以温药下其结寒,辛、附温寒而破瘀,大黄下积而开结也。

大黄甘草汤,大黄一两,甘草一两。治食已即吐者。以土弱胃逆,浊气痞塞,郁生上热,故水谷不下。大黄破其痞塞,甘草培土补中,缓其下行之急也。

《伤寒》抵挡汤,大黄三两,桃仁、水蛭、虻虫各三十枚。水煎,分三服。治伤寒六七日后,表证犹在,脉微而沉,热在下焦,其人发狂,小腹硬满,小便自利者。以表病失解,经热莫达,内传膀胱之腑,血室瘀蒸,是以发狂。宜先解其表寒而后下其瘀血,桃、蛭、虻虫,破其瘀血,大黄泻其郁蒸也。

《金匮》大黄䘌虫丸,大黄十分,甘草三两,杏仁一升,芍药四两,干地黄十两,桃仁一升,干漆一两,虻虫一升,水蛭百枚,蛴螬半升,䘌虫半升,黄芩三两。蜜丸,小豆大。酒饮服五丸,日三服。治五劳义详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中。七伤,义详《金匮·血痹虚劳》。羸瘦腹满,内有干血,肌肤甲错,两目黯黑。以中气劳伤,己土湿陷,风木抑遏,贼伤脾气。脾气堙郁,不能腐热水谷,化生肌肉,故羸瘦而腹满。肝藏血而窍于目,肝气抑遏,营血凝涩,无以荣华皮腠,故肌肤甲错而两目黯黑。甘草培土而缓中,杏仁行滞而泻满,桃仁、干漆、虻虫、水蛭、蛴螬、䘌虫,破郁而消癥,芍药、地黄,清风木而滋营血,黄芩、大黄、泻相火而下结块也。

下瘀血汤,大黄三两,桃仁二十枚,䘌虫二十枚。炼蜜为四丸,酒一升,煮一丸。取八合,顿服之。瘀血下如豚肝。亦主经水不利。治产后腹痛,中有瘀血,着于脐下者。以瘀血在腹,木郁为痛。桃仁、䘌虫,破其瘀血,大黄下其癥块也。

大黄甘遂汤,大黄二两,甘遂二两,阿胶二两。煮一升,顿服之,其血当下。治产后水与血结在血室,小腹胀满,小便微难而不渴者。以水寒湿旺,乙木抑遏,水瘀血结,不得通达,故腹胀满,便难而不渴。阿胶清风而润木,大黄、甘遂,下瘀血而行积水也。

大黄牡丹皮汤,大黄四两,芒硝四合,瓜子半升,桃仁五十枚,牡丹皮一两。煎一升,入芒硝,煎化,顿服之。有脓当下,无脓下血。治肠痈,少腹肿痞,按之痛如淋,小便调,自汗出,时时发热,复恶寒,脓已成,其脉洪数者。以湿寒隔碍,气血不行,臃肿而为痈疽。营卫郁遏,外寒内热,郁热淫蒸,故肉腐为脓。脓之未成,气血壅塞,则脉见迟紧,脓成结消,气血通达,故见洪数。未脓可下,脓成宜排。丹皮、桃仁、瓜子,排决其脓血,大黄、芒硝,寒泻其燔蒸也。

大黄苦寒迅利,泻热开瘀,决壅塞而通结闭,扫腐败而荡郁陈。一切宿食留饮,老血积痰,得之即下,心痞腹胀,胃结肠阻,饮之即通。湿热瘀蒸,非此不除,关窍梗塞,非此不开。荡涤肠胃之力,莫与为比,下痢家之停滞甚捷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黄芩为之使,无所畏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黄芩为使,无所畏。

伤寒脉弱及风寒未解者,禁用。

饮片
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河西山谷及陇西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火干。

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,虽非河西、陇西,好者犹作紫地锦色,味甚苦涩,色至浓黑。西川阴干者胜。北部日干,亦有火干者,皮小焦不如,而耐蛀堪久。此药至劲利,粗者便不中服,最为世方所重。道家时用以去痰疾,非养性所须也。将军之号,当取其骏快矣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、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。 9~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,挖取根茎,切除茎叶、支根,刮去粗皮及顶芽,风干、烘干或切片晒干。

掌叶大黄:生于山地林缘半阴湿的地方。分布四川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等地。

唐古特大黄: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。分布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。西藏等地。

药用大黄: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。分布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细切,内容如水旋斑,紧重。剉,蒸,从巳至未,晒干。又洒腊水蒸,从未至亥,如此蒸七度。晒干,却洒薄蜜水,再蒸一伏时。其大黄,擘,如乌膏样,于日中晒干,用之为妙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酒浸用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生大黄(又名:生军):原药拣净杂质,大小分档,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,切片或切成小块,晒干。

酒大黄:取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,微焖,置锅内用文火微炒,取出晾干(大黄片100斤用黄酒14斤)。

熟大黄(又名:熟军,制军):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,用黄酒拌匀,放蒸笼内蒸制,或置罐内密封,坐水锅中,隔水蒸透,取出晒干(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~50斤)。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~3次者。

大黄炭:取大黄片置锅内,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(存性),略喷清水,取山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