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麻黄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全草类 | 麻黄 | 温 | 解表药 | 苦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苦,温。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,发表,出汗,去邪热气,止咳逆上气,除寒热,破癥坚积聚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苦,温、微温,无毒。主治中风伤寒头痛,温疟,发表出汗,去邪热气,止咳逆上气,除寒热,破癥坚积聚。五脏邪气缓急,风胁痛,治乳余疾,止好唾,通腠理,疏伤寒头疼,解肌,泄邪恶气,消赤黑斑毒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甘苦,性温无毒,入肺心大肠膀胱四经。主散在表寒邪,通九窍,开毛孔,破癥结,除积聚。去根节者,大能发汗。陈久者良。
麻黄专主发散,宜入肺部,出汗开气,宜入心与大肠膀胱,此骁悍之剂也。可治冬月春间伤寒瘟疫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温,味苦,无毒。主中风伤寒头痛,温疟发表出汗,去邪热气,止咳逆上气,除寒热,破癥坚积聚。(去节,水煮去沫用)
麻黄气温,禀天春和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。气味轻升,阳也。
心主汗,肝主疏泄,入肝入心,故为发汗之上药也。伤寒有五,中风伤寒者,风伤卫,寒伤营,营卫俱伤之伤寒也;麻黄温以散之,当汗出而解也。温疟,但热不寒之疟也,温疟而头痛,则阳邪在上,必发表出汗,乃可去温疟邪热之气,所以亦可主以麻黄也。
肺主皮毛,皮毛受寒,则肺伤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;麻黄温以散皮毛之寒,则咳逆上气自平。寒邪郁于身表,身表者,太阳经行之地,则太阳亦病而发热恶寒矣;麻黄温以散寒,寒去而寒热除矣。癥坚积聚者,寒气凝血而成之积也,寒为阴,阴性坚;麻黄苦入心,心主血,温散寒,寒散血活,积聚自破矣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苦、辛、气温,入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。入肺家而行气分,开毛孔而达皮部,善泻卫郁,专发寒邪。治风湿之身痛,疗寒湿之脚肿,风水可驱,溢饮能散。消咳逆肺胀,解惊悸心忡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心、大肠、膀胱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心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、膀胱经
别名
《神农本草经》
龙沙
《本草经集注》
卑相、卑盐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麻黄同桂心,治风痹冷痛。同桂枝、甘草、杏仁、生姜、大枣,治伤寒营症。同白芍、甘草、炮姜、细辛、苏梗、北味,治肺寒而喘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伤寒》麻黄汤,麻黄三两,桂枝二两,甘草一两,杏仁七十枚。治太阳伤寒,头痛恶寒,无汗而喘。以卫性敛闭,营性发扬,寒伤营血,闭其皮毛,是以无汗。肺气壅遏,是以发喘。寒愈闭而营愈发,裹束卫气,不得外达,是以恶寒。甘草保其中气,桂枝发其营郁,麻黄泻其卫闭,杏仁利其肺气,降逆而止喘也。
大青龙汤,麻黄六两,桂枝二两,杏仁五十枚,甘草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,石膏如鸡子大。治太阳中风,脉紧身痛,发热恶寒,烦躁无汗。以风中卫气,卫敛而风不能泄,是以无汗。遏闭营血,内热郁隆,是以烦躁。病虽中风,而证同伤寒,桂枝不能发矣。甘、枣补其脾精,桂枝发其营郁,麻黄泻其卫闭,杏、姜利肺壅而降逆气,石膏清肺热而除烦躁也。
小青龙汤,麻黄三两,桂枝三两,芍药三两,甘草二两,半夏三两,五味半升,细辛三两,干姜三两。治太阳伤寒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。以水饮中阻,肺胃不降,浊气逆冲,故作呕咳。甘草培其土气,麻、桂发其营卫,芍药清其经热,半夏降胃逆而止呕,五味、细辛、干姜,降肺逆而止咳也。《金匮》以治痰饮咳逆倚息者,使水饮化气,而随汗泄,降以五味、姜、辛,咳逆自平也。又以大、小青龙,通治溢饮。以饮水流行,归于四肢,不能化汗而外泻,则水饮注积,遏阻卫气,以致身体疼重。麻黄发汗,泻其四末之集水也。
麻杏甘石汤,麻黄四两,杏仁五十枚,甘草二两,石膏半斤。治太阳伤寒,汗下后,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。以经热未达,表里郁蒸,故汗出而喘。麻黄泻卫,甘草保中,杏仁降其逆气,石膏清其郁热也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,麻黄二两,附子一枚,细辛二两。治少阴病,反发热,脉沉者。以少阴脉沉而身反发热,则里寒已作而表寒未退。麻黄发其表寒,附子驱其里寒,细辛降其阴邪也。
麻黄附子甘草汤,麻黄二两,附子一枚,甘草二两。治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无里证者。以脉见沉细,经是少阴,而里证未作,宜解表寒。麻黄轻发其表,附子重暖其里,甘草培其中气也。
麻黄升麻汤,麻黄二两半,升麻一两一分,萎蕤十八铢,石膏六铢,知母十八铢,当归一两一分,芍药六铢,黄芩十八铢,桂枝六铢,茯苓六铢,白术六铢,甘草六铢,干姜六铢,天冬六铢。治厥阴伤寒,大下后,咽喉不利,吐脓血,泄利不止者。以下后中气寒湿,相火上逆,刑辛金而为脓血,风木下陷,贼己土而为泄利。姜、甘、苓、术,温中燥土,知、膏、冬、蕤,清肺热而生津,归、芍、芩、桂,滋肝燥而升陷,升麻理其咽喉,麻杏泻其皮毛也。
《金匮》麻杏薏甘汤,麻黄五钱,杏仁十枚,薏苡五钱,甘草一两。治风湿发热身疼,日晡所剧。以汗出当风,闭其皮毛,汗热郁遏,淫溢窍隧,日晡湿动,应候而剧。甘草、薏苡,补土而燥湿,杏仁利气而破壅,麻黄开窍而发汗也。
越婢汤,麻黄六两,石膏半斤,甘草二两,大枣十五枚,生姜三两。治风水身肿,脉浮汗出,恶风。以汗出遇风,窍闭汗阻,淫溢经隧,壅遏卫气,而为浮肿。麻黄发皮毛而泻水,石膏清肺金而泻热,甘、枣、生姜,补脾精而和中也。
麻黄附子汤,麻黄三两,甘草一两,附子一枚。即少阴麻黄附子甘草方,而分两不同。治水病,脉沉小,属少阴,虚肿者。以土弱阳飞,肾寒水胀,流溢经络,而为浮肿。甘草、附子,补土而暖肾,麻黄发表而泻水也。
风湿与风水,皆汗为风闭,而湿则未至成水,其证稍异。缘有内水,不但表寒,故多用麻黄。
肝司营血,中抱阳魂,其性温暖而发散,肺司卫气,内含阴魄,其性清凉而收敛。卫气清敛,则孔窍阖而寒不能伤,泄之以风,窍开而汗出,卫气失其收敛之性,故病中风。营血温散,则孔窍开而风不能中,闭之以寒,窍合而汗收,营血失其发散之性,故病伤寒。但卫性收敛,风愈泄而卫愈敛,则遏闭营血而生里热,营性发散,寒愈闭而营愈发,则裹束卫气而生表寒。以营血温升,则化火而为热,卫气清降,则化水而为寒,营郁而发热,卫闭而恶寒者,其性然也。风伤卫而营郁,故用桂枝以泻营,寒伤营而卫闭,故用麻黄以泻卫。桂枝通达条畅,专走经络而泻营郁,麻黄浮散轻飘,专走皮毛而泻卫闭,窍开汗出,则营卫达而寒热退矣。
麻黄发表出汗,其力甚大,冬月伤寒,皮毛闭塞,非此不能透发。一切水湿痰饮,淫溢于经络关节之内,得之霍然汗散,宿病立失。
盖肾主五液,入心为汗,非血不酿,非气不酝,非水不变,非火不化。鼎沸而露滴者,水热而气暖也,身劳而出汗者,火动而血蒸也。汗出而温气发泄,是以战栗而振摇。所谓夺汗者,无血,夺血者无汗,以其温气之脱泄,非谓汗血之失亡。
阳者,阴之神魂,阴者,阳之体魄。体魄者,神魂之宫室,神魂者,宫室之主人。上士重其人而轻其宫,人存而宫亦修,下士贱其主而贵其室,主亡而室亦坏矣。
煮去沫用。
根节止汗,发表去其根节,敛表但用根节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不可多服,令人虚。
厚朴为之使,恶辛夷、石韦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厚朴为使,恶辛夷,石苇。
夏季不可轻用,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可用,或无寒邪,或寒邪在里,或里虚之人,或阴虚发热,或伤风有汗,或伤食等证。虽发热恶寒,其不头疼而拘急,六脉不浮紧者,皆不可用。虽可汗之证,不宜多服,盖汗乃心之液,若不可汗而汗,与可汗而过汗,则心血为之动矣。或至亡阳,或至衄血不止,而成大患。
《长沙药解》
走泻真气,不宜虚家。汗去阳亡,土崩水泛,阴邪无制,乘机发作,于是筋肉瞤动,身体振摇,惊悸奔豚诸证风生,祸变非常,不可不慎!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晋地及河东川谷。立秋采茎,阴干令青。
今出青州、彭城、荥阳、中牟者为胜,色青而多沫。蜀中亦有,不好。用之折除节。节止汗故也。先煮一两沸,去上沫,沫令人烦。其根亦止汗。夏月杂粉用之。世用治伤寒,解肌第一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、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。8~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,或连根拔起,去净泥土及根部,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,再晒干。放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霉。
草麻黄:生长于干燥高地、山岗、干枯河床或山田中。分布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等地。
木贼麻黄:生长于干燥山地及山壁石缝中。主要分布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、四川西部等地。
中麻黄:生长于多沙地带、沙漠或干燥山地。分布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去节并沫,若不尽,服之令人闷。
凡修事,用夹刀剪去节并头,槐砧上用铜刀细剉,煎三、四十沸,竹片掠去上沫尽,漉出,晒干用之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麻黄:拣去杂质,去尽木质茎及残根,用水洗净,微润后切段,干燥即得。
麻黄绒:取已经加工切碎的净麻黄放在碾槽里,研至纤维疏松成绒状。
蜜麻黄:取麻黄段,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,拌匀,稍闷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,取出,放凉。(每麻黄段100斤,用炼熟蜂蜜10~15斤)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