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桔梗

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桔梗 微温 化痰止咳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辛,微温。主胸胁痛如刀刺,腹满,肠鸣幽幽,惊恐悸气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辛、苦,微温,有小毒。主治胸胁痛如刀刺,腹满,肠鸣幽幽,惊恐悸气。利五脏肠胃,补血气,除寒热风痹,温中消谷,治喉咽痛,下蛊毒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辛,性微温,有小毒,入肺经。主肺热气奔,痰嗽鼻塞,清喉利膈,能载诸药入肺。

桔梗味辛,故专疗肺疾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微温,味辛,有小毒。主胸胁痛如刀刺,腹满,肠鸣幽幽,惊恐悸气。

桔梗气微温,禀天初春稚阳之木气,入足少阳胆经;味辛有小毒,得地西方阴惨之金味,入手太阴肺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

胸者肺之分也,胁者胆之分也,胆气不升,肺气不降,则滞于胸胁,痛如刀刺矣;其主之者,辛以散之,温以达之也。足之三阴,从足走腹,太阴行气于三阴者也,肺亦太阴,通调上下,相传之职,太阴不能通调,则腹饱满矣;其主之者,辛以调气,温以行气也。大肠者燥金之腑也,大肠湿热,则鸣幽幽;肺与大肠为表里,桔梗辛以益肺,肺通调水道,则湿热行而肠鸣自止。胆为中正之官,胆者担也,胆气伤,则不能担当而惊恐悸矣;桔梗辛温,则扶苏条达,遂其生发之性,复其果敢之职,而惊恐悸自平也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苦、辛,入手太阴肺经。散结滞而消肿硬,化凝郁而排脓血,疗咽痛如神,治肺痈至妙,善下冲逆,最开壅塞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胆、肺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经

别名

苦梗

《本草经集注》
利如、房图、白药、梗草、荠苨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桔梗同贝母、巴霜,名结胸汤,治痰在中焦。同人参、北味、麦冬,治小便不通。同枳壳,治胸满不痛。同甘草,名甘桔汤,治肺痈。 同生姜,治妊娠中恶心腹痛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伤寒》桔梗汤,桔梗二两,甘草二两。治少阴病,咽痛者。以少阴肾脉,循喉咙而挟舌本,少阴心脉,挟咽而击目系,少阴病则癸水上冲,丁火不降,郁热抟结而生咽痛。桔梗开冲塞而利咽喉,生甘草泻郁热而缓迫急也。通脉四逆汤,方在甘草。治少阴病,下利脉微。咽痛者,去芍药,加桔梗一两,亦此法也。《金匮》以治肺痈,咳而胸满,振寒脉数,咽干不渴,时出浊唾腥臭,久而吐脓如米粥者。以肺气壅塞,湿热淫蒸,浊瘀腐败,化而为脓。桔梗破壅塞而行腐败,生甘草泻郁热而清肺金也。

二白散,桔梗三分,贝母三分,巴豆一分。为散,白饮和服。治太阳中风,寒实结胸。以经病未解,而水土湿寒,乃以冷水潠灌,愈闭其表。寒湿郁动,逆冲清道,与膈上之阳,两相隔拒,寒热逼迫,痞结不开。桔梗、贝母,清降其虚热,巴豆温下其湿寒,结散郁开,腐败难容,在上则涌吐而出,在下则泄利而去矣。《外台》以治肺痈者,排决脓瘀,令其吐泄而下,肺腑清空,正气续复,不使养痈以胎祸也。

《金匮》排脓汤,桔梗三两,甘草二两,大枣十枚,生姜二两。以疮疽脓硬,必当排而行之,使肿消而脓化。而死肌腐化,全赖中气,甘、枣培补脾精,生姜和中而行气,桔梗消结而化脓也。

排脓散,桔梗二分,芍药六分,枳实十六枚。为散,鸡子黄一枚,以散数钱揉均,饮和服之,日一服。以疮疽脓成,必当排而决之,使腐去新生。而脓瘀既泻,营血必伤,桔梗行其凝郁,枳实逐其腐败,芍药清肝风而凉营,鸡子黄补脾精而养血也。

薯蓣丸,方在薯蓣。竹叶汤,方在竹叶。并用之,以降肺气之逆也。

桔梗苦泻辛通,疏利排决,长于降逆而开结,消瘀而化凝,故能清咽喉而止肿痛,疗疮疽而排脓血。其诸主治,清头面,理目痛,通鼻塞,疗口疮,止气喘,平腹胀,调痢疾,破血瘀,皆降逆疏壅之力也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节皮为之使。得牡蛎、远志治恚怒,得硝石、石膏治伤寒。畏白芨、龙眼、龙胆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节皮为使,畏白芨、龙眼、龙胆草。

下部药中勿用,恐其上载而不能下达也。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嵩高山谷及冤句。二、八月采根,曝干。

近道处处有,叶名隐忍。二、三月生,可煮食之。桔梗治蛊毒甚验。世方用此,乃名荠苨。今别有荠苨,能解药毒,所谓乱人参者便是,非此桔梗,而叶甚相似。但荠苨叶下光明、滑泽、无毛为异,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者尔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。春、秋两季采收,而以秋采者体重质实,质量较佳。挖取后去净苗叶,洗净泥土,即浸水中,刮去外皮,晒干。如遇阴雨应即烘干。

野生于山坡草丛中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全国各地均产。主产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辽宁、吉林、河北、内蒙古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木梗,真似桔梗,咬之只是腥涩不堪。

凡使,去头上尖硬二、三分已来,并两畔附枝子,于槐砧上细锉,用百合水浸一伏时,漉出,缓火熬令干用。

每修事四两,用生百合五分,捣作膏,投于水中浸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拣净杂质,除去芦头,洗净捞出,润透后切片,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