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蛤壳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动物类 | 蛤壳 | 平 | 咸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海蛤:味苦、咸,平,无毒。主治咳逆上气,喘息烦满,胸痛,寒热,治阴痿。
文蛤:主恶疮,蚀,五痔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咸,平,无毒。主治恶疮,蚀五痔。咳逆胸痹,腰痛胁急,鼠瘘,大孔出血,崩中漏下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咸,微寒,入手太阴肺、足太阳膀胱经。清金除烦,利水泻湿。
归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、膀胱经
别名
蛤粉
《神农本草经》
海蛤、魁蛤、文蛤
常用方
-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蜀漆为之使,畏狗胆、甘遂、芫花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伤寒》文蛤散,文蛤。为散,沸汤和服方寸匕。治太阳中风,应以汗解,反以冷水噀嚾,经热被却而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起粟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。表病不以汗解,反以冷水闭其皮毛,经热莫泻,烦躁弥增。卫郁欲发,升于汗孔,冲突皮肤,凝起如粟。烦热郁隆,意欲饮水,而热在经络,非在脏腑,则反不觉渴,是其己土必当湿旺,若使非湿,表郁燥动,未有不渴者。文蛤除烦而泻湿也。《金匮》治渴欲饮水不止者。以湿土堙郁,乙木不得升泄,则膀胱热壅,辛金不得降敛,则胸膈烦渴,文蛤清金而泻水也。
文蛤汤,文蛤五两,石膏五两,生姜三两,杏仁五十枚,麻黄三两,甘草三两,大枣十二枚。温服一升,汗出即愈。治吐后,渴欲得水,而贪饮者。以水饮既吐,胃气上逆,肺金格郁,刑于相火,是以渴而贪饮。甘草、大枣,补土而益精。石膏、文蛤,清金而泻湿,杏、姜,破壅而降逆,麻黄发表而达郁也。
文蛤咸寒,清金利水,解渴除烦,化痰止嗽,软坚消痞,是其所长。兼医痔疮鼠瘘,胸痹腰疼,鼻口疳蚀,便溺血脱之证。
煅粉,研细用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海蛤:生东海。
此物以细如巨胜、润泽光净者,好;有粗如半杏仁者,不入药用。
文蛤:生东海,表有文,取无时。
海蛤至润泽,云从雁屎中得之,二三十过方为良,今人多取相摝令磨荡似之尔;文蛤小大而有紫斑,此既异类而同条,若别之,则数多,今以为附见,而在副品限也。凡有四物如此。
《中国药典》
本品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的贝壳。夏、秋二季捕捞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灸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勿用游波蕈骨。其虫骨真似海蛤,只是无面上光。其虫骨误饵之,令人狂走拟投水,时人为之犯鬼心狂,并不是缘曾误饵此虫骨。若服着,只以醋解之,立瘥。
凡修事一两,于浆水中煮一伏时后,却以地骨皮、柏叶二味又煮一伏时,后出,于东流水中淘三遍,拭干,细捣,研如粉,然后用。
凡一两,用地骨皮、柏叶各二两,并细剉,以东流水淘取用之。
《中国药典》
蛤壳:洗净,碾碎,干燥。
煅蛤壳:取净蛤壳,照明煅法煅至酥脆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