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山茱萸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果实及种子类 | 山茱萸 | 平 | 补虚药 | 酸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酸,平。主心下邪气,寒热,温中,逐寒湿痹,去三虫。久服轻身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酸,平、微温,无毒。主治心下邪气,寒热,温中,逐寒湿痹,去三虫。肠胃风邪,寒热,疝瘕,头脑风,风气去来,鼻塞,目黄、耳聋,面疱,温中,下气,出汗,强阴,益精,安五脏,通九窍,止小便利。久服轻身,明目,强力,长年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甘酸,微温无毒,入肝、肾二经。主通邪气,逐风痹,破癥结,通九窍,除鼻塞,疗耳聋,杀三虫,安五脏,壮元阳,固精髓,利小便。去梗用。
山茱萸大补精血,故入少阴、厥阴。六味丸用之,取其补肾而不伤于热耳。若舍是而别求热剂,以为淫欲助,犹弃贤良而搜佞幸也,愚乎哉?
《本草经解》
气平,味酸,无毒。主心下邪气寒热,温中,逐寒湿痹,去三虫。久服轻身。(去核)
山萸气平,禀天秋成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酸无毒,得地东方之木味,入足厥阴肝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心下脾之分也,脾之邪,肝木之邪也,肝木血少气亢,则克脾土,并于阳则热,并于阴则寒矣;山萸味酸入肝,益肝血而敛肝气,则心下之寒热自除也。山萸味酸收敛,敛火归于下焦,火在下谓之少火,少火生气,所以温中。
山萸气平益肺,肺主皮毛而司水道,水道通调,则皮毛疏理,而寒湿之痹瘳矣。三虫者湿热所化也。湿热从水道下行,则虫亦去也,久服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,肝者敢也,生气生血之脏也,所以身轻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酸,性涩,入足厥阴肝经。温乙木而止疏泄,敛精液而缩小便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肝、肾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肝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肝经
别名
山萸、山茱、萸肉、枣皮
《神农本草经》
蜀枣
《本草经集注》
鸡足、思益、鬾实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山萸同人参、五味、牡蛎、益智,治老人小便淋沥及遗尿。同菖蒲、甘菊、生地、黄柏、五味,治肾虚耳聋。同杜仲、牛膝、生地、白胶、山药,治肾虚腰痛。同生地、山药、丹皮、白茯、泽泻、柴胡、白芍、归身、五味,名滋肾清肝饮,治水枯木亢之症。同杜仲,治肝肾俱虚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金匮》八味丸,方在地黄。用之治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其敛精液而止疏泄也。
水主藏,木主泄,消渴之证,木能疏泄而水不能蛰藏,精尿俱下,阳根失敛。久而阳根败竭,则人死矣。山茱萸酸涩敛固,助壬癸蛰藏之冷,收敛摄精液,以秘阳根,八味中之要药也。八味之利水,则桂枝、苓、泽之力,非山茱萸所司也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蓼实为之使,恶桔梗、防风、防己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去梗用,蓼实为使,恶桔梗、防风、防己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汉中山谷及琅琊、宛朐、东海承县。九月、十月采实,阴干。今出近道诸山中大树,子初熟未干,赤色,如胡颓子,亦可啖。既干后,皮甚薄,当合核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。10~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,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,用文火烘焙,冷后,取下果肉,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。宜放置阴暗干燥处,以防霉蛀变质。
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。有栽培。分布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、山东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产浙江、河南、安徽、陕西、山西、四川等地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雀儿苏,真似山茱萸,只是核八棱,不入药用。
凡欲使山茱萸,须去内核。每修事,去核了,一斤,取肉皮用,只秤成四两已来,缓火熬之方用。能壮元气,秘精。核能滑精。
《长沙药解》
去核,酒蒸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山萸肉:洗净,除去果核及杂质,晒干。
酒山萸:取净山萸肉,用黄酒拌匀,密封容器内,置水锅中,隔水加热,炖至酒吸尽,取出,晾干(山萸肉每100斤,用黄酒20~25斤)。
蒸山萸:取净山萸肉,置笼屉内加热蒸黑为度,取出,晒干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