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白芷

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白芷 解表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辛,温。主女人漏下赤白,血闭,阴肿,寒热,风头,侵目,泪出,长肌肤、润泽,可作面脂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辛,温,无毒。主治女人漏下赤白,血闭,阴肿,寒热,风头侵目泪出,长肌肤润泽,可作面脂。治风邪,久渴,吐呕,两胁满,风痛,头眩,目痒,可作膏药面脂,润颜色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辛,性温,无毒,入肺、脾、胃三经。去头面皮肤之风,除肌肉燥痒之痹,止阳明头痛之邪,为肺部引经之剂。主排脓托疮,生肌长肉,通经利窍,止漏除崩,明目散风,驱寒燥湿。

白芷味辛,为肺所喜,而温燥为脾胃所喜,宜其入矣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温,味辛,无毒。主女人漏下赤白,血闭,阴肿寒热,头风侵目泪出,长肌肉。润泽颜色,可作面脂。

白芷气温,禀天春和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辛无毒而芳香,得西方燥金之味,入足阳明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

其主女人漏下赤白者,盖肝主风,脾主湿,风湿下陷,则为赤白带下;白芷入肝散风,芳香燥湿,故主之也,肝藏血,血寒则闭气;温散寒,故治血闭。阴者男子玉茎,女人牝户也,属厥阴肝,肿而寒热,肝经风湿也,湿胜故肿也;白芷入肝,辛可散风,温可行湿,所以主之也。

肝经会督脉于巅顶,风气通肝,肝开窍于目,头风侵目泪出,肝有风而疏泄也;其主之者,以辛温可散风也。胃主肌肤而经行于面,辛温益胃,故长肌肤;芳香辛润,故泽颜色也。可作面脂,乃润泽颜色之余事也。

《玉楸药解》

味辛,微温,入手太阴肺、手阳明大肠经。发散皮毛,驱逐风湿。

白芷辛温香燥,行经发表,散风泻湿,治头痛鼻渊、乳痈背疽、瘰疬痔瘘、疮痍疥癣、风痹瘙痒、皯皰疵瘢之证。兼能止血行瘀,疗崩漏便溺诸血,并医带淋之疾。刀伤蛇咬皆善,敷肿毒亦善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脾、胃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胃、大肠经
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肺、大肠经

别名

《本草经集注》
白茝、莞、苻蓠、泽芬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白芷同黄 、甘草、生地、麦冬、五味,能长肉。同辛夷、细辛,治鼻症。同甘草、生姜、豆豉、大枣,名神白散,治一切伤寒。同贝母酒煎,治乳痈初起。同白芍、甘草、白茯、焦米,治胃虚泄漏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当归为之使,恶旋复花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当归为使,恶旋复花。

香燥而发散,主治虽多,能伤气血,不宜多用。

饮片

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河东川谷下泽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干。

今出近道,处处有,近下湿地,东间甚多。叶亦可作浴汤,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,又用合香也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、川白芷、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。秋播种植的,次年7~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。春播种植的,当年10月采挖。择晴天,先割去地上部分,再挖出根部。除净残茎、须根及泥土(不用水洗),晒干或微火烘干。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,防虫蛀或霉烂。

兴安白芷:多生于河岸、溪边,以及沿海的丛林砾岩上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栽培于四川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山西等地。

川白芷:生长于山地林缘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。栽培于四川、山东等地。

杭白芷:分布浙江、台湾等地。浙江、江苏有栽培。

云南牛防风:分布云南、四川。云南有栽培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采得后,勿用四条作一处生者,此名丧公藤。兼勿用马蔺,并不入药中。

凡使,采得后,刮削上皮,细剉,用黄精亦细剉,以竹刀切二味等分,两度蒸一伏时后,出,于日中晒干,去黄精用之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拣去杂质,用水洗净,浸泡,捞出润透,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,再闷润后,切片干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