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石菖蒲

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石菖蒲 开窍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辛,温,主风寒湿痹,咳逆上气,开心孔,补五脏,通九窍,明耳目,出声音。久服轻身,不忘,不迷惑,延年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辛,温,无毒。主治风寒湿痹,咳逆上气,开心孔,补五脏,通九窍,明耳目,出音声。主耳聋,痈疮,温肠胃,止小便利,四肢湿痹,不得屈伸,小儿温疟,身积热不解,可作浴汤。久服轻身,聪耳明目,不忘,不迷惑,延年,益心智,高志不老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辛,性温,无毒,入心、脾、膀胱三经。主风寒湿痹,咳逆上气,鬼疰邪气,通九窍明耳目,坚牙齿,清声音,益心志,除健忘,止霍乱,开烦闷,温心腹,杀诸虫,疗恶疮疥癣。勿犯铁器,去根毛用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温,味辛,无毒。主风寒湿痹,咳逆上气,开心孔,补五脏,通九窍,明耳目,出音声,主耳聋,痈疮,温肠胃,止小便利。久服轻身,不忘,不迷惑,延年,益心智,高志,不老。(蒸)

菖蒲气温,禀天春和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辛无毒,得地西方之金味,手入太阴肺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

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,痹则气血俱闭;菖蒲入肝,肝藏血,入肺,肺主气,气温能行,味辛能润,所以主之也。辛润肺,肺润则气降,而咳逆上气自平。辛温为阳,阳主开发,故开心窍。辛润肺,肺主气,温和肝,肝藏血,血气和调,五脏俱补矣。通九窍者,辛温开发也,辛温为阳,阳气出上窍,故明耳目。肺主音声。味辛润肺,故出音声,主耳聋,即明耳目之功也。治痈疮者,辛能散结也。肠胃属手足阳明经,辛温为阳,阳充则肠胃温也。膀胱寒,则小便不禁;菖蒲辛温,温肺,肺乃膀胱之上源,故止小便利也。

久服轻身,肝条畅也;不忘不迷惑,阳气充而神明也;延年,阳盛则多寿也;益心智高志,辛温为阳,阳主高明也;不老,温能活血,血充面华也。

《玉楸药解》

味辛,气平,入手少阴心经。开心益智,下气行郁。

菖蒲辛烈疏通,开隧窍瘀阻,除神志迷塞,消心下伏梁,逐经络湿痹,治耳目瞆聋,疗心腹疼痛。止崩漏带下,胎动半产,散痈疽肿痛,疥癣痔瘘。

生石中者佳。四川道地,莱阳出者亦可用。

归经
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肺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肺经

《玉楸药解》:归心经

别名

《神农本草经》
菖蒲、昌阳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菖蒲同熟地、黄柏丸,治肾虚耳聋。同白术、苍术、木瓜、苡仁、石斛、萆 、黄柏,治湿痿及湿疮。同人参、麦冬、枣仁、茯神、远志、生地,治心虚气郁。专为水,搽湿疮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秦皮、秦艽为之使,恶地胆、麻黄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秦皮、秦艽为使,恶地胆、麻黄,忌羊肉、羊血、饴糖,生上一寸九节者佳。

菖蒲通神明,宜入心经,祛风湿,宜入肺与膀胱,功验虽宏,然主散而不主收,勿宜久用。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。一寸九节者良。露根不可用。五月、十二月采根,阴干。

上洛郡属梁州,严道县在蜀郡。今乃处处有,生石碛上。概节为好。在下湿地,大根者名昌阳,止主风湿,不堪服食。此药甚去虫并蚤虱,而今都不言之。真菖蒲叶有脊,一如剑刃,四月、五月亦作小厘花也。东间溪侧又有名溪荪者,根形气色极似石上菖蒲,而叶正如蒲,无脊。世人多呼此为石上菖蒲者,谬矣。此止主咳逆,亦断蚤虱尔,不入服御用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天南里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。

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。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。主产四川、浙江、江苏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泥菖、夏菖,其二件相似,如竹根鞭,形黑、气秽、味腥,不堪用。凡使,采石上生者,根条嫩黄、紧硬、节稠、长一寸有九节者,是真也。

凡采得后,用铜刀刮上黄黑硬节皮一重了,用嫩桑枝条相拌蒸,出,曝干,去桑条,剉用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拣去杂质,洗净,稍浸泡,润透,切片,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