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一味中药材——茯苓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藻菌树脂类 | 上品 | 平 | 利水渗湿药 | 甘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甘,平。主胸胁逆气,忧恚,惊邪,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烦满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。久服安魂养神,不饥,延年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——陶弘景
味甘,平,无毒。主治胸胁逆气,忧恚,惊邪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,烦满,咳逆,止口焦舌干,利小便。止消渴唾,大腹淋沥,膈中痰水,水肿淋结,开胸腑,调脏气,伐肾邪,长阴,益气力,保神守中。久服安魂魄,养神,不饥,延年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——李中梓
味淡微甘,性平无毒,入肺、脾、小肠三经。主补脾气,利小便,止烦渴,定惊悸,久服延年。去皮心研细,入水中搅之浮者,是其筋也,宜去之,误服损目。赤者专主利水。
茯苓色白,是西方肺金之象也。味淡,是太阳渗利之品也。微甘,是中央脾土之味也,故均入之。夫脾最恶湿,而小便利则湿自除,所以补脾。既能渗泄燥脾,似不能生津已,洁古何为称其止渴,良由色白属金,能培肺部,肺金得补,则自能生水。且《经》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。诚以其上连于肺,得肺气以化之,津液从之出尔。
《本草经解》——叶天士
气平,味甘,无毒。主胸胁逆气,忧恚惊邪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烦满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。久服安魂养神,不饥延年。
茯苓气平,禀天秋降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甘无毒,得地中正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;气平味和,降中有升,阴也。
胸者肺之分也,胁者肝之分也,肝主升而肺主降,肺金不足则气不降,肝木有余则气上逆,逆于肝肺之分,故在胸胁间也;茯苓入肺,气平则降,味甘可以缓肝,所以主之。
脾为土,肺为金,脾肺上下相交,则五脏皆和,位一身之天地矣,若脾肺失中和之德,则忧恚惊邪恐悸,七情乖戾于胸,发不中节而为病;茯苓味甘和脾,气平和肺,脾肺和平,七情调矣,心下脾之分也,湿热在脾则结痛,湿热不除,则流入太阳而发寒热,郁于太阴而烦满,湿乘肺金而咳逆;茯苓甘平淡渗,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,治以上诸症也。
人身水道不通,则火无制,而口焦舌干矣;茯苓入肺,以通水道,下输膀胱,则火有去路,故止口舌干焦。水道通,所以又利小便也。肝者魂之居也,而随魂往来者神也。
久服茯苓,则肺清肃,故肝木和平,而魂神安养也。不饥延年者,脾为后天之本,肺为元气之腑,脾健则不饥,气足则延年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——黄元御
味甘,气平,入足阳明胃、足太阴脾、足少阴肾、足太阳膀胱经。利水燥土,泻饮消痰,善安悸动,最豁郁满。除汗下之烦躁,止水饮之燥渴,淋癃泄痢之神品,崩漏遗带之妙药,气鼓与水胀皆灵,反胃共噎膈俱效。功标百病,效著千方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脾、小肠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脾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胃、脾、肾、膀胱经
别名
白茯、云苓
《神农本草经》
茯菟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——叶天士
白茯同人参、白术、甘草、陈皮、山药、扁豆、白芍,治脾虚。同人参、白术、甘草、陈皮、半夏,名六君子汤,治咳而吐。同二术、泽泻、车前、白芍、陈皮、木瓜、猪苓,治水肿。同陈皮、半夏、甘草、人参、枳壳、川芎、白芍、归身、生地、前胡、葛根、桔梗、苏叶、生姜、大枣,名茯苓补心汤,治火郁心包痛而吐血咳逆。
《长沙药解》——黄元御
《伤寒》五苓散,茯苓十八铢,猪苓十八铢,泽泻一两六铢,白术十八铢,桂枝半两。治太阳中风,内有水气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。以宿水停留,因表郁而内动,阻隔三阳,不得下行,是以渴欲饮水。而以水投水,又复不受,是以水入则吐。茯、猪、术、泽,泻水而燥土,桂枝行经而发表也。治太阳伤寒,汗后脉浮,小便不利,热微消渴者。以汗泻脾阳,己土湿陷,乙木抑遏,不能疏泄水道,故小便不利。木郁风动,肺津伤耗,是以消渴。茯、猪、术、泽,泻湿而生津液,桂枝达木以行疏泄也。
《金匮》小半夏加茯苓汤,半夏一升,生姜半斤,茯苓四两。治饮家水停心下,先渴后呕。饮家水停心下,土湿津凝,必作燥渴。而再得新水,愈难消受,是以呕吐。苓、姜、半夏,降浊阴而泻水饮也。
茯苓泽泻汤,茯苓八两,泽泻四两,白术三两,甘草二两,桂枝二两,生姜四两。治反胃呕吐、渴欲饮水者。以土湿木郁,抑塞不升,下窍闭结,浊阴无降泄之路,胆胃俱逆,是以呕吐。桂枝达木郁而升陷,生姜利胃壅而降逆,术、甘补土而生津,苓、泽泻水而去湿也。
《外台》茯苓饮,茯苓三两,人参三两,白术三两,枳实三两,橘皮二两半,生姜四两。治心胸中停痰宿水,吐出水后,心胸间虚满,不能食者。心胸阳位,而痰水停宿,全缘中焦土湿。宿水虽吐,停痰尚在,而其中脘不旺。一吐之后,胃土上逆,浊气壅塞,是以虚满,不能下食。参、术、茯苓,补中而燥土,枳、橘、生姜,降浊而消满也。
《伤寒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,芍药二两,甘草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,茯苓三两,白术三两。治太阳伤寒,汗出不解,头疼发热无汗,心下满痛,小便不利。以汗后亡阳,水泛土湿,胃气上逆,则心下满痛,脾气下陷,则小便不利,苓、术燥土泻水而消满也。
小青龙汤,方在麻黄。治太阳伤寒,心下有水气,小便不利,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四两。《金匮》黄芪建中汤,方在黄芪。治虚劳里急。腹满者,去大枣,加茯苓一两半。缘土湿木郁,两气壅塞,而生痞满,茯苓泻湿,满自消也。
真武汤,茯苓三两,白术二两,附子一枚,芍药二两,生姜三两。治少阴病,内有水气,腹痛下利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或呕者。以水泛土湿,风木郁遏,不能疏泄水道,故小便不利。木郁贼土,脾陷胃逆,故腹痛呕利。营血寒涩,不能行经络而充肢节,故四肢沉重疼痛。附子温癸水之寒,芍药清乙木之风,生姜降浊而止呕,苓、术燥土而泻湿也。治太阳中风,服大青龙汤,汗后亡阳,手足厥逆,筋惕肉瞤者,以阳亡土败,寒水大发,风木失温,郁动不宁,故手足厥冷而筋肉振动。芍药敛风木之摇荡,苓、术、附子,温补火土而泻寒水也。治太阳伤寒,汗出不解,发热头眩,心下悸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。以汗后亡阳,水寒土湿,风木郁动,身体战摇。芍药清风木之振撼,苓、术、附子,温补火土而泻寒水也。
苓桂甘枣汤,茯苓半斤,桂枝四两,甘草二两,大枣十五枚。治汗后脐下悸动,欲作奔豚。风木郁动,是生振悸。心下悸者,枝叶之不宁,脐下悸者,根本之不安。脐下振悸,根本撼摇,则奔豚作矣。因于水旺土崩,而根本失培也。甘、枣补脾精以滋风木,桂枝达木郁而安动摇,茯苓泻水而燥土也。
《金匮》:“假令瘦人,脐下有悸,吐涎水而颠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”理中丸方在人参。治霍乱吐利,若脐下筑者,肾气动也,去术,加桂四两,悸者,加茯苓二两。《伤寒》小柴胡汤,方在柴胡。治少阳伤寒。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。盖悸者,木也,所以致木之悸者,水也。缓则悸于心下,急则悸于脐间。脐下之悸,用桂枝以疏木,心下之悸,用茯苓以泻水,缓急之不同故也。
茯苓四逆汤,茯苓四两,甘草二两,人参一两,干姜一两,附子一两。治汗下之后,病仍不解,烦躁者。以汗下亡阳,土败水发,阳气拔根,扰乱无归,故生烦躁。参、甘、姜、附,温补火土,茯苓泻其水邪也。
火位于上,水位于下,水寒而下润,火热而上炎。人之生也,火水必交,交则火胎于坎而水不寒,水孕于离而火不炎。水火相交,爰生湿气,土位在中,是以性湿。火燥水湿,自然之性。土生于火,而土之湿气,实化于水。水火之交,全赖乎土,己土左旋,坎阳东升而化火,戊土右转,离阴西降而化水。水火互根,寒热交济,则胃不偏燥而脾不偏湿,阴阳和平,是以无病。
物不能有盛而无衰,火盛则土燥,水盛则土湿。水不胜火,则湿不胜燥,然丁癸同宫,丁火不能敌癸水之寒,戊己并列,而戊土何能敌己土之湿。人之衰也,火消而水长,燥减而湿增,其大凡也。
土湿不运,升降倒行,水木下陷而寒生,火金上逆而热作,百病之来,莫不以此。自此以往,阳火渐亏,阴水渐盛。火复而土生则人存,水盛而土崩则人亡,是以仲景垂教,以少阴之负趺阳者为顺。土胜为顺,水胜为逆,古之圣人,燥土而制水,后之庸工,滋水而伐土,上智之与下愚,何其相远也。
土燥之病,伤寒惟阳明有之,而湿居其半,他经已不少睹,内伤杂病之中,那复有此!后世庸工,开滋阴补水之门,而医如萧斧,人若朝菌矣。凡内伤诸病,如气鼓水胀,咳嗽痰饮,泄利淋浊,吐衄崩漏,瘕疝带下,黄疸消渴,中风颠狂,惊悸遗精,反胃噎膈,泄秽吞酸,骨蒸毛热,闭经绝产,霍乱腹痛,伤风齁喘,种种幻怪,百出不穷,究其根原,悉缘土湿。茯苓泻水燥土,冲和淡荡,百病皆宜,至为良药。道家称其有延年之功,信非过也。
庸工用乳制,最缪不通!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太山山谷大松下。二月、八月采,阴干。
今出郁州,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,形多小,虚赤不佳。自然成者,大如三、四升器,外皮黑细皱,内坚白,形如鸟兽龟鳖者,良。又复时燥则不水。作丸散者,皆先煮之两三沸,乃切,曝干。白色者补,赤色者利,世用甚多。《仙经》服食,亦为至要。云其通神而致灵,和魂而练魄,明窍而益肌,厚肠而开心,调营而理胃,上品仙药也。善能断谷不肌。为药无朽蛀。吾尝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块,计应卅许年,而色理无异,明其贞全不朽矣。其有衔松根对度者,为茯神,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。仙方唯云茯苓,而无茯神,为治既同,用之亦应无嫌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。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。
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,深入地下20~30厘米。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山西等地。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采得后,去皮、心、神,了,捣令细,于水盆中搅令浊,浮者去之,是茯苓筋,若误服之,令人眼中童子并黑睛点小,兼盲目,甚记之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茯苓:用水浸泡,洗净,捞出,闷透后,切片,晒干。
朱茯苓: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,稍闷润,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,反复翻动,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,然后晾干。(每茯苓块100斤,用朱砂粉30两)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