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栀子

类型 功效
果实及种子类 栀子 清热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苦,寒。主五内邪气,胃中热气,面赤,酒皰皶鼻,白癞,赤癞,疮疡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苦,寒、大寒,无毒。主治五内邪气,胃中热气,面赤酒皶鼻,白癞、赤癞。疮疡。治目热赤痛,胸中心大小肠大热,心中烦闷,胃中热气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苦,性寒无毒,入心、肺、大小肠、胃、膀胱六经。主五内邪热,亡血津枯,面红目赤,痈肿疮疡,五种黄病,开郁泻火,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眠,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利。皮走肌肤之热,仁去心胸之热,解羊踯躅及䘌虫毒。

山栀味苦归心,轻飘象肺,入肠则供肺为传道者也,小肠受盛与心应者也,胃亦上焦之腑也,膀胱亦肺部之约也,故咸入之,以理邪热诸证。洁古曰:轻清上行。丹溪又曰:屈曲下行。两家之说,似相左矣。不知惟其上行,最能清肺,肺气清而化,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。《经》曰:膀胱藏津液,气化则能出者,是也。虚火炎者,炒黑用。烦郁呕逆者,姜汁炒用,此外并宜生服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寒,味苦,无毒。主五内邪气,胃中热气,面赤酒皶鼻,白癞赤癞,疮疡。(炒黑用)

山栀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
五内者,五脏之内也,五脏为阴,其邪气乃阳邪也;山栀苦寒清阳,所以主之。胃为阳明,胃中热气,燥热之气也,气寒,禀冬寒之水气,所以除燥热也。心主血,其华在面,面赤色,心火盛也;苦味清心,所以主之。

鼻属肺,肺为金,金色白,心火乘肺,火色赤,故鼻红,成酒皶鼻;其主之者,入心清火也。癞者麻皮风也;膀胱主表,心火郁于膀胱寒水经,则湿热成癞也,白者湿也,赤者火也,山栀入心与膀胱,苦寒可以燥湿热,所以主之也。疮疡皆属心火,苦寒清心,故主疮疡也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苦,性寒,入手少阴心、足太阴脾、足厥阴肝、足太阳膀胱经。清心火而除烦郁,泻脾土而驱湿热,吐胸膈之浊瘀,退皮肤之熏黄。

归经


《本草经集注》:归心、肺、大肠、小肠、胃、膀胱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心、脾、肝经

别名

山栀仁、山栀

《神农本草经》
木丹

《本草经集注》
枝子、越桃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栀子同桑皮、黄芩、甘草、桔梗、五味、干葛,治酒皶鼻,同连翘、麦冬、竹叶、灯心、川连、甘草,泻心经有余之火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伤寒》栀子干姜汤,栀子十四枚,干姜二两。煎,分三服。得吐,止后服。治太阳伤寒,大下后,身热不去,微烦者。大下败其中气,浊阴上逆,瘀生腐败,阻隔君火,身热心烦。干姜降逆而温中,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。

栀子厚朴汤,栀子十四枚,厚朴四两,枳实四枚。煎,分二服。得吐,止后服。治伤寒下后,心烦腹满,卧起不安者。以下伤土气,中脘郁满,阳明不降,浊阴上逆,陈郁填塞,阻隔君火,烦躁不宁。枳、朴,泻满而降逆,栀子吐浊瘀而除烦也。

栀子香豉汤,栀子十四枚,香豉四两。煎,分二服。得吐,止后服。治伤寒汗下后,烦热,胸中窒者。汗下败其中气,胃土上逆,浊气填瘀,君火不得下行,故心宫烦热,胸中窒塞。香豉调中而开窒,栀子扫浊瘀而除烦热也。治阳明伤寒,下后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。下伤胃气,浊阴上逆,客居胸膈,宫城不清,故生懊憹。香豉和中而下气,栀子涌浊淤而清懊憹也。治厥阴病,利后虚烦,按之心下濡者。香豉和中而泻湿,栀子决浊瘀而清虚烦也。

栀子甘草香豉汤,栀子十二枚,香豉四两,甘草二两。煎,分二服。得吐,止后服。治伤寒汗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,剧则反覆颠倒,心中懊憹此栀子香豉证。而少气者。香豉、甘草,调胃而补中气,栀子涤浊瘀而清虚烦也。

栀子生姜香豉汤,栀子十二枚,香豉四两,生姜五两。煎,分二服。得吐,止后服。治伤寒汗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,剧则反覆颠倒,心中懊憹此栀子香豉证。而呕者。香豉、生姜,降逆而止呕吐,栀子荡浊瘀而清虚烦也。

栀子柏皮汤,栀子十五枚,甘草一两,黄柏皮一两。治太阴伤寒,发热身黄者。湿在经络,郁而不泻,则发热身黄。甘草、柏皮,补中而清表热,栀子泻湿而退身黄也。

《金匮》栀子大黄汤,栀子十四枚,香豉一升,枳实五枚,大黄三两。治酒疸,心中懊憹,或热痛者。酒疸湿热郁蒸,故心懊憹。甲木冲击,故生热痛。香豉、枳、黄,降浊而泻热,栀子清心而除懊憹也。

茵陈蒿汤,方在茵陈。治太阴病,身黄腹满,小便不利者,谷疸同此。大黄硝石汤,方在大黄。治黄疸腹满,小便不利者,皆用之,以清乙木之郁蒸,泻膀胱之湿热也。

栀子苦寒,清心火而除烦热,烦热既去,清气下行,则浊瘀自涌。若热在膀胱,则下清水道,而开淋沥。盖厥阴乙木,内孕君火,膀胱之热,缘乙木之遏陷,亦即君火之郁沦也。善医黄疸者,以此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解玉支毒。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南阳川谷。九月采实,曝干。

处处有,亦两三种小异,以七道者为良。经霜乃取之。今皆入染用,于药甚稀。玉支即羊踯躅也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。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呈黄色时采摘,除去果柄及杂质,晒干或烘干。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(略加明矾)中烫,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,取出,晒干。

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、沟旁、路边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主产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;此外,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安徽、广东、广西、河南等地亦产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颗大者,号曰伏尸栀子,无力。须要如雀脑,并须长,有九路赤色者上。

凡使,先去皮、须了,取仁,以甘草水浸一宿,漉出,焙干,捣筛如赤金末用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生栀子:筛去灰屑,拣去杂质,碾碎过筛;或剪去两端。

山栀仁:取净栀子,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,剥去外皮取仁。

山桅皮: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。

炒栀子:取碾碎的栀子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,取出,放凉。

焦栀子:取碾碎的栀子,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,取出,放凉。栀子炭:取碾碎的栀子,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,但须存性,取出,放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