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半夏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根及根茎类 | 半夏 | 温 | 化痰止咳药 | 辛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辛,平。主伤寒,寒热,心下坚,下气,喉咽肿痛,头眩胸胀,咳逆肠鸣,止汗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辛,平、生微寒、熟温,有毒。主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,喉咽肿痛,头眩,胸胀,咳逆,肠鸣,止汗。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,咳嗽上气,心下急痛坚痞,时气呕逆,消痈肿,胎堕,治痿黄,悦泽面目。生令人吐,熟令人下。用之汤洗,令滑尽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辛平,性生寒熟温,有毒,入肺、脾、胃三经。下气止呕吐,闭郁散表邪,除湿化痰涎,大和脾胃。须汤淋十遍,姜、矾、甘草制用。
半夏味辛入肺,性燥入脾胃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平,味辛,有毒。主伤寒寒热心下坚,胸胀咳逆头眩,咽喉肿痛,肠鸣,下气,止汗。(汤浸去涎净姜汁拌焙)
半夏气平,禀天秋燥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辛有毒,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,入足阳明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。气平味升,阳也。
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者,心下脾肺之区,太阴经行之地也,病伤寒寒热而心下坚硬,湿痰在太阴也;半夏辛平,消痰去湿,所以主之。胸者肺之部也,胀者气逆也;半夏辛平,辛则能开,平则能降,所以主之也。咳逆头眩者,痰在肺,则气不下降,气逆而头眩晕也。东垣曰:太阴头痛,必有痰也;半夏辛平消痰,所以主之。
咽喉太阴经行之地,火结则肿痛,其主之者,辛能散结,平可下气,气下则火降也。肠鸣者,大肠受湿,则肠中切痛,而鸣濯濯也;辛平燥湿,故主肠鸣。下气者,半夏入肺,肺平则气下也。阳明之气本下行,上逆则汗自出矣;平能降气,所以止汗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辛,气平,入手太阴肺、足阳明胃经。下冲逆而除咳嗽,降浊阴而止呕吐,排决水饮,清涤涎沫,开胸膈胀塞,消咽喉肿痛,平头上之眩晕,泻心下之痞满,善调反胃,妙安惊悸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脾、胃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胃、大肠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、胃经
别名
生半夏
《神农本草经》
水玉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半夏同黄连、栝蒌实,名小陷胸汤,治心下坚。同甘草、防风、生姜,治痰厥中风。同神曲、南星、白术、枳实、姜汁,治风痰湿痰。同甘草,治风痰喘急。同黄芩、姜汁,治上焦热痰。同白芍、甘草、黄芩,治身热吐泻。同瓜仁,治肺热咳。同陈皮,治痰饮。同白茯,治水饮。同人参,治反胃。同白茯、甘草,丸,名消暑丸,治伏暑。同人参、白茯、白术、甘草、陈皮,名六君子汤,治脾湿生痰,不思饮食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伤寒》半夏泻心汤,半夏半升,人参、甘草、干姜、黄芩、黄连各三两,大枣十二枚。治少阳伤寒,下后心下痞满而不痛者。以中气虚寒,胃土上逆,迫于甲木,经气结涩,是以作痞。少阳之经,循胃口而下胁肋,随阳明而下行,胃逆则胆无降路,故与胃气并郁于心胁。甲木化气于相火,君相同气,胃逆而君相皆腾,则生上热。参、甘、姜、枣,温补中脘之虚寒,黄芩、黄连,清泻上焦之郁热,半夏降胃气而消痞满也。《金匮》治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。中气虚寒则肠鸣,胃气上逆则呕吐也。
《金匮》大半夏汤,半夏二升,人参三两,白蜜一斤,水一斗二升,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,煮,分三服。治胃反呕吐者。以脾阳虚败,水谷不消,而土木郁陷,下窍堵塞,是以不为泄利,而为呕吐。胃以下行为顺,反而逆行,故名胃反。人参补中脘之阳,建其枢轴,白蜜润下窍之结涩,半夏降上逆之胃气也。
《伤寒》黄芩加半夏生姜汤,黄芩三两,芍药二两,甘草二两,大枣十二枚,半夏半升,生姜三两。治太阳少阳合病,下利而作呕者。黄芩汤,方在黄芩。治太少之下利,加半夏、生姜,降胃逆而止呕也。
葛根加半夏汤,葛根四两,麻黄三两,桂枝二两,甘草二两,芍药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,半夏半升。治太阳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。以阳明为少阳胆木所逼,水谷莫容,已消而在下脘则为利,未消而在上脘则为呕。半夏降胃逆而止呕也。
《金匮》半夏干姜散,半夏、干姜等分。为散,浆水服方寸匕。治干呕、吐逆,吐涎沫。以中寒胃逆,浊阴冲塞,肺气堙郁,淫蒸涎沫。干姜温中而下冲气,半夏降逆而荡瘀浊也。
小半夏汤,半夏一升,生姜一斤。治心下有支饮,呕而不渴者。以饮居心下,阻隔胃气,故胃逆作呕,而不觉燥渴。半夏、生姜,降逆气而排水饮也。
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,茯苓四两,甘草三两,五味半升,干姜三两,细辛一两,半夏半升。治支饮,昏冒作呕,而不渴者。以饮居心下,隔其胃阳,阳升则冒,胃逆则呕,半夏驱水饮而止呕冒也。
越婢加半夏汤,麻黄六两,石膏半斤,甘草一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五枚,半夏半升。治肺胀,咳喘上气,目如脱,脉浮大者。以中气虚滞,肺胃之降令素迟,一遇风寒,闭其皮毛,里郁莫泄,胃气逆升,肺壅为热,是以咳喘上气而脉浮大。此为肺胀之病,即伤风齁喘而为热者。甘、枣补其中虚,麻黄泻其皮毛,石膏清其肺热,生姜、半夏,降冲逆而破壅塞也。
《伤寒》半夏散,半夏、甘草、桂枝等分,为散,白饮和服方寸匕。不能服散,水煎服。治少阴病,咽痛者。以阴气上冲,因致咽痛。半夏、桂枝,降其冲逆,甘草缓其急迫也。
《金匮》半夏厚朴汤,半夏一升,厚朴三两,茯苓四两,生姜五两,苏叶二两。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。以湿旺气逆,血肉凝瘀。茯苓泻其湿,朴、半、姜、苏,降其逆而散其滞也。
半夏麻黄丸,半夏、麻黄等分,蜜丸。治心下悸者。以阳衰土湿,升降失政,脾陷而乙木不能直升,则郁勃而为悸,胃逆而甲木不能顺降,则悬虚而为惊。胃土上逆,浊阴填塞,心下更郁,经络壅涩,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,是以心下悸动。《素问》:胃之大络,名曰虚里,出于左乳下,其动应衣,即此谓也。惊原于魂气之虚飘,悸原于经气之阻碍。半夏降胃逆而驱浊阴,麻黄开堙郁而通络路也。
人之中气,左右回旋,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。在下之气,不可一刻而不升,在上之气,不可一刻而不降。一刻不升,则清气下陷,一刻不降,则浊气上逆。浊气上逆,则呕哕痰饮皆作,一切惊悸眩晕,吐衄嗽喘,心痞胁胀,膈噎反胃,种种诸病,于是生焉,而总由于中气之湿寒。盖中脘者,气化之原,清于此升,浊于此降,四象推迁,莫不本乎是。不寒不热,不燥不湿,阴阳和平,气机自转。寒湿偏旺,气化停滞,枢机不运,升降乃反,此脾陷胃逆之根也。安有中气健运,而病胃逆者哉!
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,缘于戊土之降。戊土不降,甲木失根,神魂浮荡,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。二火升炎,肺金被克,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。收令不遂,清气堙郁,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。胆胃逆行,土木壅迫,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。凡此诸证,悉宜温中燥土之药,加半夏以降之。其火旺金热,须用清敛金火之品。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,必降戊土,以转火金,胃气不降,金火无下行之路也。半夏辛燥开通,沉重下达,专入胃腑,而降逆气。胃土右转,浊瘀扫荡,胃腑冲和,神气归根,则鹤胎龟息,绵绵不绝竭矣。
血原于脏而统于经,升于肝而降于肺,肝脾不升,则血病下陷,肺胃不降,则血病上逆。缘中脘湿寒,胃土上郁,浊气冲塞,肺津隔碍,收令不行,是以吐衄。此与虚劳惊悸,本属同原,未有虚劳之久,不生惊悸,惊悸之久,不生吐衄者。当温中燥土,暖水敛火,以治其本,而用半夏降摄胃气,以治其标。
庸工以为阴虚火动,不宜半夏,率以清凉滋润之法,刊诸纸素。千载一辙,四海同风,《灵枢》半夏秫米之方,治目不得瞑,在“邪客篇”。《金匮》半夏麻黄之制,绝无解者。仁人同心,下士不悟,迢迢长夜,悲叹殷庐,悠悠苍天,此何心哉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射干为之使,恶皂荚,畏雄黄、生姜、干姜、秦皮、龟甲,反乌头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射干,柴胡为使,恶皂荚,畏雄黄、生姜、干姜、秦皮、龟甲,反乌头,忌羊肉、羊血、饴糖、海藻。
中其毒者,口噤发吐。烦渴及血证勿用,惟气证发渴者不禁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槐里川谷。五月、八月采根,曝干。
槐里属扶风,今第一出青州,吴中亦有,以肉白者为佳,不厌陈久,用之皆汤洗十许过,令滑尽,不尔戟人咽喉。方中有半夏,必须生姜者,亦以制其毒故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。7~9月间采挖,洗净泥土,除去外皮,晒干或烘干。
野生于山坡、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;主产四川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河南,浙江等地;以四川产量大、质量好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勿误用白旁莪子,真似半夏。只是咬着微酸,不入药用。
若修事半夏四两,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,头醋六两,二味搅令浊,将半夏投于中,洗三遍用之。
半夏上有隙涎,若洗不净,令人气逆,肝气怒满。
《长沙药解》
洗去白矾用。妊娠姜汁炒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生半夏:拣去杂质,筛去灰屑。法半夏:取净半夏,用凉水浸漂,避免日晒,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,斟酌调整浸泡日数。泡至10日后,如起白沫时,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,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,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,取出略晾。另取甘草碾成粗块,加水煎汤,用甘草汤泡石灰块,再加水混合,除去石灰渣,倒入半夏缸中浸泡,每日搅拌,使其颜色均匀,至黄色已浸透,内无白心为度。捞出,阴干。(每半夏100斤,用白矾2斤,甘草16斤,石灰块20斤)
姜半夏:取拣净的半夏,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,另取生姜切片煎汤,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,取出,晾至六成干,闷润后切片,晾干。(每半夏100斤,用生姜25斤,白矾12斤8两,夏季用14斤8两)
清半夏:取拣净的半夏,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,加白矾与水共煮透,取出,晾至六成干,闷润后切片,晾干。(每半夏100斤,用白矾12斤8两,夏季用14斤8两)
法半夏:取净半夏,大小分开,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,取出;另取甘草适量,加水煎煮二次,合并煎液,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,搅匀,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,浸泡,每日搅拌1~2次,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,至剖面黄色均匀,口尝微有麻舌感时,取出,洗净,阴干或烘干,即得。每100kg净半夏,用甘草15kg、生石灰10kg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