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药食同源——甘草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
根茎 | 平 | 补脾益气, 清热解毒, 祛痰止咳, 缓急止痛, 调和诸药 | 甘 |
功效:补脾益气, 清热解毒, 祛痰止咳, 缓急止痛, 调和诸药
性味功效
《名医别录》
温中下气,烦满短气,伤脏咳嗽。
《本草汇言》
和中益气,补虚解毒之药也。
《本草正》
味至甘,得中和之性,有调补之功,故毒药得之解其毒,刚药得之和其性……助参芪成气虚之功。
归经
应用
本品甘能补虚,归脾胃经,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,因其作用和缓,故多作辅助药用。
治脾胃虚弱,中气不足,体倦乏力,食少便溏等症,常与人参、白术、茯苓同用共成补脾益气之剂,如四君子汤(《和剂局方》)。
蜂蜜甘草陈皮汤(《巧吃治百病》)
本品归心经,能补益心气,益气复脉。
适用于心气不足所致的脉结代,心动悸,气短,如《伤寒类要》单用本品治伤寒心悸,脉结代者。
若属气血两虚所致者,常与人参、阿胶、生地黄等补气养血药配伍,如炙甘草汤(《伤寒论》)。
甘麦大枣粥 (《金匮要略》)
本品还长于解毒,临床应用十分广泛。生用药性偏凉,能清解热毒,可用于多种热毒证。
治热毒疮疡,可单用煎汤浸渍,或熬膏内服;
临床更多与金银花、连翘、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配伍。
治热毒上攻,咽喉肿痛,若红肿不甚者,可单用,或与桔梗同用,如桔梗汤(《金匮要略》);
红肿较甚者,宜与射干、山豆根、牛蒡子等解毒利咽之品配伍。
银麦甘桔茶(《中国药膳学》)
菊花甘草汤(《食疗本草学》)
本品甘润平和,归肺经,能祛痰止咳。随证配伍,可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,有痰无痰均宜。
如治风寒咳喘,可配伍麻黄、苦杏仁,如三拗汤(《和剂局方》);
治肺热咳喘,可配伍石膏、麻黄、苦杏仁,如麻杏甘石汤(《伤寒论》);
治寒痰咳喘,可配伍干姜、细辛等药,如苓甘五味姜辛汤(《金匮要略》);
治湿痰咳嗽,常配伍半夏、茯苓等药,如二陈汤(《和剂局方》);
治肺虚咳嗽,可配伍黄芪、太子参等药。
葱白生姜甘草豆豉汤(《疾病的食疗与验方》)
本品味甘能缓,又善于缓急止痛,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的四肢挛急作痛,均常与白芍相须为用,如芍药甘草汤(《伤寒论》)。
临床常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,随证配伍用于血虚、血瘀、寒凝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脘腹、四肢挛急作痛。
甘草汤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
本品甘平,药性和缓,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同用,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,有调和百药之功,故有“国老”之称。
如白虎汤(《伤寒论》)中与石膏、知母同用,以防寒凉伤胃;
四逆汤(《伤寒论》)中与附子、干姜同用,以防温燥伤阴,并可降低附子的毒性;
调胃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)中与大黄、芒硝同用,以缓其峻下之势,使泻不伤正,并缓解大黄、芒硝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;
十全大补汤(《和剂局方》)中与人参、黄芪、熟地黄等同用,以调和脾胃,使补虚药效缓慢持久;
半夏泻心汤(《伤寒论》)中与黄芩、黄连、干姜、半夏等同用,又能协调寒热,平调升降。
此外,本品对药物或食物所致中毒,有一定的解毒作用。
对于药物或食物中毒的患者,在积极送医院抢救的同时,可用本品辅助解毒救急。
甘豆汤(《食鉴本草》)
绿豆甘草解毒汤(《食疗本草学》)
蕹菜银花甘草液(《食疗本草学》)
人群宜忌
宜用体质
气虚、血虚体质尤宜;脾虚体质尤宜
宜用病症
咳嗽、高血糖、心率失常、慢性肝炎、胃炎、胃溃疡、腹泻、免疫力低下、营养不良
慎用体质
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,湿盛胀满慎用
慎用病症
水肿者不宜用。大剂量久服可异致水钠潴留,引起浮肿。;不宜与海藻、京大戟、红大戟、甘遂、芫花同用;急性炎症或外感时慎用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