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天麻

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天麻 平肝息风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辛,温。主杀鬼精物,蛊毒,恶气。久服益气力,长阴,肥健,轻身,增年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辛,温。主杀鬼精物,蛊毒,恶气,消痈肿,下肢满疝,下血。久服益气力,长肥健,轻身增年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辛,性平无毒,入肝膀胱二经。疗大人风热眩晕,治小儿惊悸风痫,祛诸风麻痹不仁,主瘫痪语言不遂,利腰膝,强筋力,活血脉,通九窍,利周身,疗痈肿。湿纸裹煨用,无畏忌。

天麻去风,故入厥阴。去湿,故入膀胱。真有风湿,功效若神。痈肿之证,湿生热也,宜亦治之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平,味辛,无毒。主诸风湿痹,四肢拘挛,小儿风痫惊气,利腰膝,强筋力。久服益气,轻身长年。

天麻气平,禀天秋平之金气,味辛无毒,得地西方之金味,入手太阴肺经。得天地之金气独全,故为制风木之上药。气降味升,阳也。

肝为风木,诸风皆属于肝,肝主血,血涩不通,则湿感成痹也;其主之者,天麻气平味辛,入肺而通水道,能活血而散风也。

四肢脾主之,因于湿则大筋吹短而成拘挛也,肺亦太阴,水道通调,则太阴湿行,而脾湿解拘挛愈矣。

小儿风痫惊气,皆肝经血虚气亢,以致气逆而惊痫也;天麻味辛,辛则润血气平,平则镇惊也;辛平之品,润肝、血而平肝气,肝主筋而位居下,故能利腰膝而强筋力也。

久服辛平益肺,肺主气。所以益气,气充身自轻,而年自长也。

《玉楸药解》

味辛,微温,入足厥阴肝经。通关透节,泻湿除风。治中风痿痹瘫痪,腰膝牵强,手足拘挛之证,兼消壅肿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肝、膀胱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经
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肝经

别名

定风草

《神农本草经》
赤箭、离母、鬼督邮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天麻同半夏、黄芩、前胡、陈皮、白茯,治痰厥头痛。同白术、陈皮、白茯、车前,治饮在心下。同南星、前胡、陈皮、白茯,消一切风痰。

使用注意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赤箭用苗,有自表入里之功。天麻用根,有自内达外之理。不宜同剂,反致无功。

饮片
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陈仓、川谷、雍州及太山少室。三月、四月、八月采根,曝干。

陈仓属雍州扶风郡。案此草亦是芝类。云茎赤如箭杆,叶生其端。根如人足,又云如芋,有十二子为卫。有风不动,无风自摇。如此,亦非世所见,而徐长卿亦名鬼督邮。又复有鬼箭,茎有羽,其治并相似,而益人乖异,恐并非此赤箭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兰科植物天麻的根茎。冬、春两季采挖,冬采者名”冬麻”,质量优良;春采者名”春麻”,质量不如冬麻好。挖出后,除去地上茎及须根,洗净泥土,用清水泡,及时擦去粗皮,随即放入清水或白矾水浸泡,再水煮或蒸透,至中心无白点时为度,取出晾干,晒干或烘干。

生于林下阴湿、腐殖质较厚的地方。分布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西藏等地。主产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御风草,缘与天麻相似,只是叶、茎不同。其御风草根茎斑,叶皆白、有青点。使御风草根,勿使天麻。二件若同用,即令人有肠结之患。

若修事天麻十两,用蒺藜子一镒,缓火熬焦熟后,便先安置天麻十两于瓶中,上用火熬过蒺藜子盖,内外便用三重纸盖、并系,从巳至未时,又出蒺藜子,再入熬炒。准前安天麻瓶内,用炒了蒺藜子于中,依前盖,又隔一伏时后出,如此七遍。瓶盛出后,用布拭上气汗,用刀劈,焙之,细剉,单捣然用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天麻:拣去杂质,大小分档,用水浸泡至七成透,捞出,稍晾,再润至内外湿度均匀,切片,晒干。

炒天麻:先用文火将锅烧热,随即将片倒入,炒至微黄色为度。

煨天麻:将天麻片平铺于喷过水的表芯纸上,置锅内,用文火烧至纸色焦黄,不断将药片翻动至两面老黄色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