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知母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根及根茎类 | 知母 | 寒 | 清热药 | 苦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苦,寒。主消渴,热中,除邪气,肢体浮肿,下水,补不足,益气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苦,寒,无毒。主治消渴,热中,除邪气,肢体浮肿,下水,补不足,益气。治伤寒久疟烦热,胁下邪气,膈中恶,及风汗内疸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苦,性寒无毒,入肾经。泻无根之肾火,疗有汗之骨蒸,止虚劳之阳胜,滋化源之阴生。勿犯铁器,犯之损肾,烧去毛,盐酒炒用。
知母入肾,为生水之剂,水盛则火熄。所谓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也。口渴干咳眼花目眩,便赤腰痛,褥劳,烦躁不眠,此皆阳盛阴衰之证,服之皆愈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寒,味苦,无毒。主消渴热中,除邪气,肢体浮肿,下水,补不足,益气。(去毛盐水炒)
知母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足少阴肾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肾属水,心属火,水不制火,火烁津液,则病消渴;火熏五内,则病热中。其苦之者,苦清心火,寒滋肾水也。
除邪气者,苦寒之味,能除燥火之邪气也。
热胜则浮,火胜则肿;苦能清火,寒能退热,故主肢体浮肿也。肾者水藏,其性恶燥,燥则开合不利,而水反蓄矣;知母寒滑,滑利关门而水自下也。补不足者,苦寒补寒水之不足也。益气者,苦寒益五脏之阴气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苦,气寒,入手太阴肺、足太阳膀胱经。清金泻热,止渴除烦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肾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肾、心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、膀胱经
别名
《神农本草经》
蚳母、连母、野蓼、地参、水参、水浚、货母、蝭母
《本草经集注》
女雷、女理、儿草、鹿列、韭蓬、儿踵草、水须、沈燔、薅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知母同麦冬、石膏、贝母、陈皮、鳖甲、青蒿、牛膝,治久疟烦渴。同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饴糖,治脾虚胃热,多食而烦。同牛膝、生地、白芍、甘草、桂枝、桑枝,治手足牵引,夜卧不安。同白芍、花粉、甘草、桂枝,治柔痉,惊呼不安卧。同黄柏、车前、木通、天冬、甘草,治强阳不痿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伤寒》白虎汤,方在石膏。《金匮》酸枣仁汤,方在枣仁。桂枝芍药知母汤,方在桂枝。并用之,以其清金而泻火,润燥而除烦也。
知母苦寒之性,专清心肺而除烦躁,仲景用之,以泻上焦之热也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多服令人泄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若肺家寒嗽及肾气虚脱无火者,禁用。
《长沙药解》
甚败脾胃而泻大肠,火衰土湿,大便不实者忌之。后世庸工,以此通治内伤诸病,滋水灭火,误人性命,至今未绝。其诸主治,泻大肠,清膀胱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河内川谷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干。
今出彭城。形似菖蒲而柔润,叶至难死,掘出随生,须枯燥乃止。甚治热结,亦主疟热烦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。春、秋均可采挖,以秋季采者较佳。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。挖出根茎,除去茎苗及须根,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,为”毛知母”;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”光知母”。
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先于槐砧上细剉,焙干,木臼杵捣。勿令犯铁器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知母:拣净杂质,用水撞洗,捞出,润软,切片晒干。
盐知母:取知母片置锅中用文火微炒,喷淋盐水,炒干取出,放凉。(每知母片100斤,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)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