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禹余粮

类型 功效
禹余粮 收涩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禹余粮:味甘,寒。主咳逆,寒热,烦满,下赤白,血闭,癥瘕,大热。炼饵服之不饥,轻身,延年。

太一余粮:味甘,平。主咳逆上气,癥瘕,血闭,漏下,除邪气。久服耐寒暑,不饥,轻身,飞行千里神仙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禹余粮:味甘,寒、平,无毒。主治咳逆,寒热,烦满,下利赤白,血闭,癥瘕,大热。治小腹痛结烦疼。练饵服之,不饥,轻身,延年。生东海池泽,及山岛中或池泽中。

太一余粮:味甘,平,无毒。主治咳逆上气,癥瘕,血闭,漏下,除邪气。肢节不利,大饱绝力身重。久服耐寒暑,不饥,轻身,飞行千里,神仙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甘,性寒,无毒,不载经络。主咳逆,寒热,烦满,崩中,血闭,癥瘕,骨节疼痛,四肢不仁,大热痔瘘。

禹余粮,因禹行山中乏食,采此充粮,故以名之,则其无毒可知矣。太乙余粮,本是一种,今诸家往往分别,惟陈藏器所言者近是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甘,微寒,入足太阴脾、足少阴肾、足厥阴肝、手阳明大肠经。止小便之痛涩,收大肠之滑泄。

归经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不载经络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脾、肾、肝、大肠经

别名

太乙余粮、太一禹余粮

《神农本草经》
太一余粮、石脑

常用方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伤寒》禹余粮丸,原方失载。治汗家重发汗,恍惚心乱,小便已阴痛者。以发汗太多,阳亡神败,湿动木郁,水道不利,便后滞气梗涩,尿孔作痛。禹余粮甘寒收涩,秘精敛神,心火归根,坎阳续复,则乙木发达,滞开而痛止矣。

赤石脂禹余粮汤,方在石脂。用之治大肠滑脱,利在下焦者,以其收湿而敛肠也。

禹余粮敛肠止泄,功同石脂,长于泻湿,达木郁而通经脉,止少腹骨节之痛,治血崩闭经之恙,收痔瘘失血,断赤白带下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太一余粮:杜仲为之使,畏贝母、菖蒲、铁落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牡丹、杜仲为使,畏贝母、菖蒲、铁器。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禹余粮:生东海池泽,及山岛中或池泽中。

今多出东阳,形如鹅鸭卵,外有壳重叠,中有黄细末如蒲黄,无沙者为佳。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,极精好。乃有紫华靡靡。《仙经》服食用之。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,叶如菝葜,根作块有节,似菝葜而色赤,根形似薯蓣,谓为禹余粮。言昔禹行山乏食,采此以充粮,而弃其余。此云白余粮也。生池泽复有仿佛。或疑今石者,即是太一也。张华云:地多蓼者,必有余粮,今庐江间便是也。适有人于铜官采空青于石坎,大得黄赤色石,极似今之余粮,而色过赤好,疑此是太一也。彼人呼为雌黄,试涂物,正如雄黄色尔。

太一余粮:生太山山谷。九月采。

今人惟总呼为太一禹余粮,自专是禹余粮尔,无复识太一者,然治体亦相似,《仙经》多用之,四镇丸亦总名太一禹余粮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矿石。采挖后去净杂石即可。

分布很广。产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勿误用石中黄并卵石黄,此二名石真似太一禹余粮也。其石中黄向里赤黑黄,味淡微 。卵石黄味酸,个个如卵,内有子一块,不堪用也。若误饵之,令人肠干。太一禹余粮,看即如石,轻敲便碎,可如粉也;兼重重如叶子雌黄,此能益脾,安脏气。

凡修事四两,先用黑豆五合,黄精五合,水二斗,煮取五升;置于瓷埚中,下太一禹余粮,着火煮,旋添,汁尽为度;其药气自然香如新米,捣了,又研一万杵方用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煎汤,生,研。作丸、散,煅红、醋淬、研细用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禹余粮:拣去杂石,洗净泥土,干燥即得。

煅禹余粮:取净禹余粮,打碎,置坩埚内,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,倒入醋盆内淬酥,捞出,晒干。(每禹余粮100斤,用醋30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