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防风

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防风 解表药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甘,温。主大风,头眩痛,恶风,风邪,目盲无所见,风行周身,骨节疼痹,烦满。久服轻身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甘、辛,温,无毒。主治大风,头眩痛,恶风,风邪,目盲无所见,风行周身,骨节疼痹,烦满。胁痛胁风,头面去来,四肢挛急,字乳金疮内痉。久服轻身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辛甘,性温无毒,入肺经。泻肺金、疗诸风,开结气,理目痛。

防风辛走肺,为升阳之剂,故通疗诸风。气之结者,肺之疾也。目之痛者,风之患也,宜并主之。东垣云∶卑贱之卒,听令而行,随所引而至,乃风药中润剂也,能泻上焦,元气虚者不概用,今人类犯此弊。

《本草经解》

气温,味甘,无毒。主大风,头眩痛,恶风,风邪,目盲无所见,风行周身,骨节疼痹,烦满。久服轻身。防风气温,禀天春和风木之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甘无毒,得地中正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

肝为风木,其经与督脉会于巅顶,大风之邪入肝,则行于阳位,故头眩痛;其主之者,温以散之也。

伤风则恶风,恶风风邪,在表之风也;肝开窍于目,目盲无所见,在肝经之风也;风行周身,在经络之风也;骨节疼痛,风在关节而兼湿也,盖有湿则阳气滞而痛也。皆主之者,风气通肝,防风入肝,甘温发散也。

脾主肌肉,湿则身重矣。久服轻身者,风剂散湿,且引清阳上达也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甘、辛,入足厥阴肝经。燥己土而泻湿,达乙木而息风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经
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脾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肝经

别名

《神农本草经》
铜芸

《本草经集注》
茴草、百枝、屏风、蕳根、百蜚

常用方

《本草经解》

防风同白芍、黄芪,治表虚自汗;同荆芥、白芷、生地、地榆、黄芪,治破伤风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金匮》桂枝芍药知母汤,方在桂枝。用之治历节疼痛,以其燥湿而舒筋脉也。薯蓣丸方在薯蓣。用之治虚劳,风气百病,以其燥湿而达木郁也。竹叶汤方在竹叶。用之治产后中风,发热面赤,以其疏木而发营郁也。

厥阴风木之气,土湿而木气不达,则郁怒而风生。防风辛燥发扬,最泻湿土而达木郁,木达而风自息,非防风之发散风邪也。风木疏泄,则窍开而汗出,风静而汗自收,非防风之收敛肌表也。其诸主治,行经络,逐湿淫,通关节,止疼痛,舒筋脉,伸急挛,活肢节,起瘫痪,清赤眼,收冷泪,敛自汗盗汗,断漏下崩中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得泽泻、 本治风,得当归、芍药、阳起石、禹余粮治妇人子藏风,杀附子毒,恶干姜、藜芦、白蔹、芫花。

饮片
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沙苑川泽及邯郸、琅琊、上蔡。二月、十月采根,曝干。

郡县无名沙苑。今第一出彭城、兰陵,即近琅琊者。郁州互市亦得之。次出襄阳、义阳县界,亦可用,即近上蔡者。唯实而脂润,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。世用治风最要,道方时用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。春、秋均可采挖,将根挖出后,除去茎叶及泥土,先晒至八成干,捆把后,再晒至足干。

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,或田边、路旁,高山中、下部。分布东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山西、湖南等地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防风:除去残茎,用水浸泡,捞出,润透切片,晒干。

炒防风:取防风片,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,取出放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