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茵陈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全草类 | 茵陈 | 平 | 利水渗湿药 | 苦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苦,平。主风、湿、寒、热邪气,热结黄疸。久服轻身,益气,耐老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苦,平、微寒,无毒。主治风湿寒热邪气,热结黄疸。通身发黄,小便不利,除头热,去伏瘕。久服轻身,益气,耐老,面白悦长年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苦,性微寒无毒,入膀胱经。主伤寒大热,黄疸便赤。治眼目,行滞气,能发汗,去风湿。去根用,犯火无功。
茵陈专理溲便,本为膀胱之剂,又何以治疸?盖疸之为病,脾受伤也,而脾之所恶,湿乘土也,得茵陈以利水,则湿去土安,而疸自愈矣!
《本草经解》
气平,微寒,味苦,无毒。主风湿寒热邪气,热结黄疸。久服轻身益气,耐老,面白悦,长年。
茵陈气平微寒,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,入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阳寒水膀胱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
风为阳邪,湿为阴邪,风湿在太阳,阳邪发热,阴邪发寒也;其主之者,气寒清热、味苦燥湿也。心为君火,火郁太阴,则肺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而热与湿结矣,太阴乃湿土之经,所以蒸土色于皮毛而成黄疸也;其主之者,苦平可以清心肺,微寒可以解湿热也。
久服则燥胜,所以身轻。平寒清肺,肺主气,所以益气。心主血,味苦清心,清则血充华面,所以耐老,而面白可悦也。心为十二官之主,心安十二官皆安,所以长年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苦,微寒,入足太阴脾、足太阳膀胱经。利水道而泻湿淫,消瘀热而退黄疸。
归经
《雷公炮炙论》:归膀胱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膀胱、心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脾、膀胱经
别名
绵茵陈
《神农本草经》
茵陈蒿
常用方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疸分阴寒阳热二种,阳疸热多,有湿有燥,同栀子用,一治湿疸;同栀子橘皮治燥疸。阴疸寒多,只有一证,同附子治之。
《本草经解》
茵陈同川莲、干葛、黄柏、苡仁、北味,治酒疸。同二术、茯苓、泽泻、车前、木通、陈皮、神曲、红曲,治谷疸。同生地、石斛、木瓜、牛膝、黄柏,治女劳疸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伤寒》茵陈蒿汤,茵陈蒿六两,栀子十四枚,劈,大黄二两。治太阴病,身黄腹满,小便不利者。以己土湿陷,木郁热生,湿热传于膀胱,水窍不开,淫溢经络,郁蒸而发黄色者。茵陈利水而除湿,栀子、大黄,泻热而消瘀也。
《金匮》茵陈五苓散,茵陈蒿末十分,五苓散五分。治病黄疸,茵陈行经而泻湿,五苓利水而开癃也。
茵陈通达经络,渗泄膀胱,性专去湿,故治发黄,并浴疮疥瘙痒之疾。
使用注意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。五月及立秋采,阴干。
今处处有,似蓬蒿而叶紧细。茎,冬不死,春又生。惟入治黄疸用。《仙经》云:白蒿,白兔食之,仙。而今茵陈乃云此,恐是误尔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苗。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,除去老茎及杂质,晒干。
生于山坡、路边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须用叶有八角者。
凡修事,采得,阴干,去根,细剉用。
勿令犯火。
《中国药典》
除去残根及杂质,搓碎或切碎。绵茵陈筛去灰屑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