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蒺藜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果实及种子类 | 蒺藜 | 温 | 平肝息风药 | 苦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苦,温。主恶血,破癥结积聚,喉痹,乳难。久服,长肌肉,明目轻身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苦、辛,温、微寒,无毒。主治恶血,破癥结积聚,喉痹,乳难。身体风痒,头痛,咳逆,伤肺,肺痿,止烦,下气。小儿头疮,痈肿,阴溃,可作摩粉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苦辛,性温,无毒,入肺、肝、肾三经。主恶血块,癥结喉痹,产难乳闭,小儿头疮,皮肤风痒,头痛,咳逆肺痿,除烦下气,明眼目,去燥热,疗肿毒,止遗泄。其叶可作浴汤治风,杵去刺,酒蒸炒用,沙苑蒺藜,主补肾添精,强阴种子。
蒺藜利血,宜入肝经,下气宜入肺经,恶血等证,皆二经病也,故俱主之。其所以入肾者,因肺为之母,肝为之子,未有子母俱利,而肾不受其益者,故能止遗泄。产沙苑者,诚续嗣神丹,而《本草》不言,惜哉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温,味苦,无毒。主恶血,破癥结积聚,喉痹,乳难。久服长肌肉,明目轻身。(炒去刺)
白蒺藜气温,禀天春和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;气升味降,秉火气而生阳也。
主恶血者,心主血,肝藏血,温能行,苦能泄也,症者有形可征也,有形之积聚,皆成于血。白蒺藜能破之者,以入心肝而有苦温气味也。
痹者闭也,喉痹,火结于喉而闭塞不通也。温能散火,苦可去结,故主喉痹。乳难,乳汁不通也,乳房属肝。气温达肝,其乳自通。
白蒺藜一名旱草,秉火气而生,形如火而有刺,久服心火独明,火能生土,则饮食倍而肌肉长,肝木条畅,肝开窍于目,故目明。木火通明,元阳舒畅,所以身轻也。
《玉楸药解》
味苦,微温,入足少阴肾、足厥阴肝经。泻湿驱风,敛精缩溺。
蒺藜子疏木驱风,治肝气输泄,精滑溺数,血淋白带。白者良,与沙苑同性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肝、肺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心经
《玉楸药解》:归肾、肝经
别名
白蒺藜、蒺藜子、旱草
《神农本草经》
蒺藜子、屈人、止行、豺羽、升推
《本草经集注》
即藜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白蒺藜同归身,治月经不通。同杞子、菟丝子,治肝虚。同五味、淫羊藿、杞子、海螵蛸,治肝虚阳痿。专为末服,治一切郁症,明二三十年之目疾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乌头为之使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乌头为使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冯翊平泽或道傍。七月、八月采实,曝干。
多生道上,而叶布地,子有刺,状如菱而小。长安最饶,人行多着木屐。今军家乃铸铁作之,以布敌路,亦呼蒺藜。《易》云:据于蒺藜,言其凶伤。《诗》云:墙有茨,不可扫也。以刺梗秽也。方用甚稀尔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,割取全株,晒干,打下果实,除去杂质。
生于田野、路旁及河边草丛。各地均产。主产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四川、山西、陕西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采后,净拣择了,蒸,从午至酉,出,日干,于木臼中,舂令皮上刺尽,用酒拌,再蒸,从午至酉,出,日干用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