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
苦参

类型 功效
根及根茎类 苦参

性味功效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苦,寒。主心腹结气,癥瘕积聚,黄疸,溺有余沥,逐水,除痈肿,补中,明目,止泪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味苦,寒,无毒。主治心腹结气,癥瘕,积聚,黄疸,溺有余沥,逐水,除痈肿,补中,明目,止泪。养肝胆气,安五脏,定志,益精,利九窍,除伏热,肠澼,止渴,醒酒,小便黄赤,治恶疮,下部䘌疮,平胃气,令人嗜食轻身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味辛,性寒无毒,入胃、大肠、肝、肾四经。主结气积聚,伏热黄疸,肠风燥渴,溺有余沥,逐水消痈,明目止泪,去湿杀虫,疗大风及一切风热细疹。以糯米泔浸一宿,去浮面腥气,晒用。

苦参属水,有火性下降,本少少阴心,又入手足阳明及足厥阴经者,以其善主湿也。盖胜则生热,热胜则生风,而结气等证,从兹有矣。今以苦参燥湿,治其本也。东南卑湿,尤为要药。

《长沙药解》

味苦,性寒,入足厥阴肝、足太阳膀胱经。清乙木而杀虫,利壬水而泻热。

归经
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胃、大肠、肝、肾经
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肝、膀胱经

别名

《神农本草经》
水槐,苦识

《本草经集注》
骄槐、白茎、虎麻、岑茎、禄白、陵郎

常用方

《长沙药解》

《金匮》苦参汤,苦参一斤,煎汤熏洗。治狐惑蚀于下部者。以肝主筋,前阴者,宗筋之聚,土湿木陷,郁而为热,化生虫䘌蚀于前阴。苦参清热而去湿,疗疮而杀虫也。

当归贝母苦参丸,方在当归。用之治妊娠小便难,以土湿木陷,郁而生热,不能泄水,热传膀胱,以致便难。苦参清湿热而通淋涩也。

苦参苦寒之性,清乙木之瘀热而杀虫䘌,泻壬水之热涩而开癃闭。其诸主治,疗鼻齆,止牙痛,消痈肿,除疥癞,平瘰疬,调痔漏,治黄疸、红痢、齿衄、便血。

使用注意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玄参为之使,恶贝母、漏芦、菟丝,反藜芦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
玄参为使,恶贝母、漏芦,菟丝子,反藜芦。

饮片

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

生汝南山谷及田野。三月、八月、十月采根,曝干。

今出近道,处处有。叶极似槐树,故有槐名。花黄,子作荚。根味至苦恶。病人酒渍饮之,多差。患疥者,一两服,亦除,盖能杀虫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。春、秋采收,以秋采者为佳。挖出根后,去掉根头、须根,洗净泥沙,晒干。鲜根切片晒干,称苦参片。

生于山坡草地、平原、路旁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。我国各地皆有分布。全国各地均产,以山西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产量较大。

产地

加工炮制

《雷公炮炙论》

雷公云:凡使,不计多少,先须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,上有腥秽气,并在水面上浮,并须重重淘过,即蒸,从巳至申,出,晒干,细剉用之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拣净杂质,除去残茎,洗净泥土,用水浸泡,捞出,润透,切片,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