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干姜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根及根茎类 | 干姜 | 温 | 温里药 | 辛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辛,温。主胸满咳逆上气,温中止血,出汗,逐风,湿痹,肠澼,下利。生者尤良,久服去臭气,通神明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辛,温、大热,无毒。主治胸满,咳逆上气,温中,止血,出汗,逐风湿痹,肠澼下痢。寒冷腹痛,中恶,霍乱,胀满,风邪诸毒。皮肤间结气,止唾血,生者尤良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辛,性大热,有毒,入肺、大肠、脾、胃、肾五经。生者味辛,能行血,逐寒邪而发表。熟者味苦,能止血,除胃冷而守中,沉寒痼冷。肾中无阳,脉气欲绝者,用黑附为引。
干姜之辛,本职肺家,其以性热,故又入脾胃大肠。至于少阴之入,黑附为之引耳。夫血遇热则走,生者行之,固其宜也。而吐衄下血崩漏淋产证,熟者反能止之,何也?盖物极则反,血去多而阴不复,则阳无所附,得此以助阳之生,而阴复矣。且见火则味苦色黑,守而不走,血安得不止耶?然必病久气虚,亡阳而多盗汗,及手足冷者宜用,若初病火炽,遽尔投之,是抱薪救火,危亡立至矣,可不谨乎!丹溪曰:干姜散肺气,同五味能止嗽,治血虚发热,该与补阴药同用。入肺中利肺气,入肾中燥下湿,入气分引血药入血也。东垣云:多用能耗元气,壮火食气故也。干姜辛热,皆言补脾,海藏独言泄脾,何也?泄之一字,非泄脾之正气,是泄脾中寒湿之邪。盖以辛热之剂燥之,故曰泄脾也。生者能堕胎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温,味辛,无毒。主胸满咳逆上气,温中,止血出汗,逐风湿痹,肠澼下痢,生者尤良。(炮)
干姜气温,禀天春升之木气,入足厥阴肝经;味辛无毒,得地西方之金味,入手太阴肺经;炮灰色黑,入足少阴肾经。气味俱升,阳也。
胸中者肺之分也,肺寒则金失下降之性,气壅于胸而满也;满则气上,所以咳逆上气之症生焉。其主之者辛散温行也。
中者脾与胃也,脾胃为土,土赖火生;炮姜入肾助火,火在下谓之少火,少火生气,气充则中自温也。血随气行,气逆火动,则血上溢;炮姜入肾,肾温则浮逆之火气皆下,火平气降,其血自止矣。
出汗者,辛温能发散也。逐风湿痹者,辛温能散风湿而通血闭也。肠澼下痢,大肠之症,盖大肠寒则下痢腥秽;肺与大肠为表里,辛温温肺,故大肠亦温而下痢止也。
生者其性尤烈,所以尤良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辛,性温。入足阳明胃、足太阴脾、足厥阴肝、手太阴肺经。燥湿温中,行郁降浊,补益火土,消纳饮食,暖脾胃而温手足,调阴阳而定呕吐,下冲逆而平咳嗽,提脱陷而止滑泄。真武汤加减:下利者,去芍药,加干姜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大肠、脾、胃、肾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肝、肺、肾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胃、脾、肝、肺经
别名
宿姜、母姜、炮姜、黑姜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炮姜同北味,敛火下行。同人参,温中益气。同生地、白芍、牛膝、归身,治产后发热。同人参、陈皮,治胃虚呕逆。同陈皮、白术、贝母、白茯,治痰疟。同人参、白术、桂枝、陈皮,治寒疟。同人参、白术、甘草,名理中汤,治虚寒泄泻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伤寒》干姜附子汤,干姜一两,生附子一枚。治太阳伤寒,下后复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不渴,脉沉,无表证,身无大热者。以火土俱败,寒水下旺,微阳拔根,不得宁宇。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,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阳也。
柴胡桂姜汤,柴胡半斤,黄芩三两,甘草二两,桂枝三两,栝蒌根四两,干姜三两。治少阳伤寒,汗后复下,胸胁满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心烦,往来寒热。以汗下伤其中气,土败木郁,不能行水,故小便不利。胆胃上逆,经气缠迫,故胸胁满结。相火升炎,发为烦渴。而表病未解,故往来寒热。柴胡疏甲木之滞,桂枝达乙木之郁,牡蛎消胸胁之满结,栝蒌润心肺之烦躁,姜、甘温中而补土也。
干姜芩连人参汤,干姜、人参、黄芩、黄连各三两。治厥阴病,本自寒下,医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。以中气虚寒,脾陷为利,相火升炎,而生上热。芩、连,清泻君相以除烦热,参、姜温补脾胃以止吐利也。
《金匮》姜甘苓术汤,干姜、甘草各二两,茯苓、白术各四两。治肾着,身重腹重,腰重冷痛,如坐水中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。以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浸淫经络,以犯肾脏。肾位于腰,故腰中冷痛。苓、术,利水而泄湿,姜、甘,温中而培土也。
《伤寒》甘草干姜汤,方在甘草。治伤寒汗后,烦躁吐逆,《金匮》桂枝人参汤,方在人参。治胸痹心痞,胁下逆抢心,理中丸,方在人参。治霍乱吐利,《伤寒》甘草泻心汤,方在半夏。治伤寒下后,心下痞硬,干呕心烦,雷鸣下利,半夏泻心汤,方在半夏。治少阳下后,心下痞满,黄连汤,方在黄连。治太阴腹痛,欲作呕吐,桃花汤,方在粳米。治少阴腹痛,下利脓血,《金匮》大建中汤,方在胶饴。治心胸寒痛,呕不能食,胶姜汤,方在阿胶。治妇人陷经,漏下黑色,温经汤,方在茱萸。治妇人带下,下利不止,皆用之,以温脾胃而止呕吐也。
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,茯苓四两,五味半升,甘草、干姜、细辛各三两。治痰饮,咳逆胸满。以中虚胃逆,肺气郁阻,是以咳满,姜、辛,破壅而降逆也。
《伤寒》小柴胡汤,方在柴胡。治少阳伤寒,咳者,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、干姜。四逆汤,方在甘草。治少阴病,四逆腹痛,咳者,加五味、干姜。真武汤,方在茯苓。治少阴病,腹痛下利,咳者,加五味、辛、姜,姜、辛、五味,善下气逆,而治咳满。小青龙汤,方在麻黄。治伤寒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。厚朴麻黄汤,方在厚朴。治咳而脉浮者,皆用之,以其下冲而降逆也。
火性炎上,有戊土以降之,则离阴下达而不上炎,水性润下,有己土以升之,则坎阳上达而不下润。戊己旋转,坎离交互,故上非亢阳而不至病热,下非孤阴而不至病寒。中气既衰,升降失职,于是水自润下而病寒,火自炎上而病热。戊土不降,逆于火位,遂化火而为热,己土不升,陷于水位,遂化水而为寒,则水火分离,戊土燥热而己土湿寒者,其常也。而戊土之燥热,究不胜己土之湿寒。盖水能胜火,则寒能胜热,是以十人之病,九患寒湿而不止也。干姜燥热之性,甚与湿寒相宜,而健运之力,又能助其推迁,复其旋转之旧。盖寒则凝而温则转,是以降逆升陷之功,两尽其妙。仲景理中用之,回旋上下之机,全在于此,故善医泄利而调霍乱。凡咳逆齁喘、食宿饮停、气膨水胀、反胃噎膈之伦,非重用姜苓,无能为功,诸升降清浊、转移寒热、调养脾胃、消纳水谷之药,无以易此也。
五脏之性,金逆则生上热,木陷则生下热。吐衄呕哕、咳嗽喘促之证,不无上热,崩漏带浊,淋涩泄利之条,不无下热。而得干姜,则金降木升,上下之热俱退,以金逆而木陷者,原于中宫之湿寒也。干姜温中散寒,运其轮毂,自能复升降之常,而不至于助邪。其上下之邪盛者,稍助以清金润木之品,亦自并行而不悖。若不知温中,而但清上下,则愈清愈热,非死不止!此庸工之遗毒,而千载之奇冤,不可不辨也。
血藏于肝而原于脾,干姜调肝畅脾,暖血温经。凡女子经行腹痛,陷漏紫黑,失妊伤胎,久不产育者,皆缘肝脾之阳虚,血海之寒凝也,悉宜干姜,补温气而暖血海。
温中略炒用,勿令焦黑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秦椒为之使,杀半夏、莨菪毒,恶黄芩、黄连、天鼠屎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犍为川谷及荆州、扬州,九月采。
干姜今惟出临海、章安,两三村解作之。蜀汉姜旧美,荆州有好姜,而并不能作干者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。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,去净茎叶、须根、泥沙,晒干或微火烘干。
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,主产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本草经集注》
凡作干姜法,水淹三日毕,去皮置流水中六日,更去皮,然后晒干,置瓮缸中,谓之酿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干姜:拣净杂质,用水浸泡3~6小时,捞出,闷,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,晒干。
炮姜:取姜块,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,外皮呈焦黄色,内呈黄色,喷淋清水少许,取出,晒干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