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草药——南五味子
文章协议:本文内容仅用于本站作者自学记录和知识存储,请勿随意散播及使用,未听劝告使用或分享造成任何问题与本站作者无关。阅读或分享即表示同意该协议。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果实及种子类 | 南五味子 | 温 | 收涩药 | 酸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酸,温。主益气,咳逆上气,劳伤羸瘦,补不足,强阴,益男子精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酸,温,无毒。主益气,咳逆上气,劳伤羸瘦,补不足,强阴,益男子精。养五脏,除热,生阴中肌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皮肉甘酸,核中苦辛,且都有咸味,五味俱备,故名。性温无毒,入肺肾二经。滋肾经不足之水,收肺气耗散之金,除烦热,生津止渴,补虚劳,益气强阴。北产者良。
五味属水,而有木火土金,故虽入肺肾,而五脏咸补,乃生津之要药,收敛之妙剂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温,味酸,无毒。主益气,咳逆上气,劳伤羸瘦,补不足,强阴,益男子精。
五味子气温,禀天春升之木气,入足少阳胆经;味酸无毒,得地东方之木味,入足厥阴肝经。气升味降,阴也。
胆者担也,生气之原也;肝者敢也,以生血气之脏也。五味气温益胆,味酸益肝,所以益气。肝血虚则木枯火炎,乘所不胜,病咳逆上气矣。五味酸以收之,温以行之,味过于酸,则肝气以津而火不炎矣,肝气不足,则不胜作劳,劳则伤其真气,而肝病乘脾,脾主肌肉,故肌肉瘦削;五味酸以滋肝,气温治劳,所以主劳伤羸瘦也。
肝胆者,东方生生之脏腑,万物荣发之经也,肝胆生发,则余脏从之宣化。五味益胆气而滋肝血,所以补不足也,阴者宗筋也,肝主筋,味酸益肝,肝旺故阴强也。酸温之品,收敛元阳,敛则阴生,精者阴气之英华也,所以益男子精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酸、微苦、咸,气涩,入手太阴肺经。敛辛金而止咳,收庚金而住泄,善收脱陷,最下冲逆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肺、肾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胆、肝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肺经
别名
-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五味子同黄 、麦冬、黄柏,治夏月困乏无力。同炮姜炭,敛浮游之火归于下焦。同干葛、扁豆,治酒疸。同苦茶、甘草,治久咳。同白矾末,猪肺蘸服,治痰嗽并喘。专为末,治肝虚泄精,及阳事不起。同生地、丹皮、山萸、山药、泽泻、茯芩,名都气汤,治水虚火炎。同淫羊藿丸,治阴虚阳痿,临房不举,易泄易软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伤寒》小青龙汤,方在麻黄。治太阳伤寒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。用五味、干姜、细辛,敛肺降逆,以止咳嗽。
小柴胡汤,方在柴胡。治少阳伤寒。若咳者,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、干姜。真武汤,方在茯苓。治少阴病,内有水气,腹痛下利。若咳者,加五味半升,细辛、干姜各一两。四逆散,方在甘草。治少阴病,四逆,咳者,加五味、干姜各五分,并主下利。《金匮》厚朴麻黄汤,方在厚朴。射干麻黄汤,方在射干。并用之,以治咳嗽。小青龙汤,治痰饮咳逆,饮去咳止,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,以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。咳嗽冲逆者,辛金之不敛也,泄利滑溏者,庚金之不敛也。五味酸收涩固,善敛金气,降辛金之上冲而止咳逆,升庚金之下脱而止滑泄,一物而三善备焉。金收则水藏,水藏则阳秘,阳秘则上清而下温,精固而神宁,是亦虚劳之要药也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苁蓉为之使,恶葳蕤,胜乌头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苁蓉为使,恶葳蕤,胜乌头。
多食反致虚热,盖以收补之骤也。如火嗽辄用寒凉,恐致相激,须用此酸敛以降之。亦宜少用,肺火郁及寒邪初起者禁用,小儿尤甚,以酸能钩痰引嗽也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中国药典》
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,晒干,除去果梗及杂质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小颗、皮皱泡者,有白扑盐霜一重,其味酸、咸、苦、辛、甘,味全者,真也。
凡用,以铜刀劈作两片,用蜜浸蒸,从巳至申,却,以浆水浸一宿,焙干用。
《中国药典》
南五味子: 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
醋南五味子: 取净南五味子,照醋蒸法蒸至黑色。用时捣碎。表面棕黑色,干瘪,果肉常紧贴种子上,无黏性。种子表面棕色,无光泽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