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一味中药材——甘草
类型 | 品 | 性 | 功效 | 味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根及根茎类 | 甘草 | 平 | 补虚药 | 甘 |
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甘,平。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力,金创尰,解毒。久服轻身延年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
味甘,平,无毒。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力,金疮尰,解毒。温中下气,烦满短气,伤脏咳嗽,止渴,通经脉,利血气,解百药毒,为九土之精,安和七十二种石,一千二百种草。久服轻身,延年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味甘,性平,无毒。入心、脾二经,生则分身、梢而泻火,炙则健脾胃而和中。解百毒,和诸药,甘能缓急,尊称国老。
味甘入脾,为九土之精,安和七十二种金石,一千二百种草木,有调摄之功,故名国老。
《本草经解》
气平,味甘,无毒。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气力,金疮尰,解毒。久服轻身延年。(生用清火,炙用补中)
甘草气平,禀天秋凉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甘无毒,禀地和平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。气降味升,阳也。
肺主气,脾统血,肺为五脏之长,脾为万物之母;味甘可以解寒,气平可以清热;甘草甘平,入肺入脾,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。
肝主筋,肾主骨,肝肾热而筋骨软;气平入肺,平肝生肾,筋骨自坚矣。脾主肌肉,味甘益脾,肌肉自长;肺主周身之气,气平益肺,肺益则气力自倍也。
金疮热则尰,气平则清,所以治尰;味甘缓急,气平清热,故又解毒。久服肺气清,所以轻身;脾气和,所以延年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味甘,气平,性缓。入足太阴脾、足阳明胃经。备冲和之正味,秉淳厚之良资,入金木两家之界,归水火二气之间,培植中州,养育四旁,交媾精神之妙药,调济气血之灵丹。
归经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归心、脾经
《本草经解》:归肺、脾经
《长沙药解》:归脾、胃经
别名
粉草、炙甘草、炙草
《本草经集注》
密甘、美草、蜜草、蕗草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
甘草佐黄 、防风,治气虚痘症,同白芍、黄芩,名黄芩汤,治痢,同白芍,名甲己汤,治泄,同人参、炮姜、肉桂,则温中,同麦冬、枇杷叶、苏子,则下气,同川莲、白芍、升麻、滑石,治热痢,同人参、菖蒲、益智、圆肉、枣仁、远志,治健忘,同桔梗、元参、牛蒡、花粉,利咽喉,同麦冬、石膏、竹叶、知母,名竹叶石膏汤,治烦闷燥渴,同川莲、木通、赤茯、生地,泻心火,同桂枝、人参、生地、麦冬、阿胶、麻仁、姜、枣、酒,名复脉散,治心脾血枯,甘草一味,水炙熬膏,治悬痈如神。
《长沙药解》
《伤寒》炙甘草汤,治少阳伤寒,脉结代,心动悸者。以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,其经自头走足,循胃口而下两胁,病则经气上逆,冲逼戊土,胃口填塞,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,木郁风作,是以心下悸动。其动在胃之大络,虚里之分,正当心下。经络壅塞,营血不得畅流,相火升炎,经络渐而燥涩,是以经脉结代,相火上燔,必刑辛金,甲木上郁,必克戊土,土金俱负,则病转阳明,而中气伤矣。甲木之升,缘胃气之逆,胃土之逆,缘中气之虚。参、甘、大枣,益胃气而补脾精,胶、地、麻仁,滋经脉而泽枯槁,姜、桂,行营血之瘀涩,麦冬清肺家之燥热也。
甘草泻心汤,治太阳伤寒中风,下后心下痞硬,干呕心烦,谷不化,腹中雷鸣下利者。以下后中气虚寒,水谷不消,土木皆郁,升降倒行,脾陷而贼于乙木,则腹中雷鸣而下利,胃逆而贼于甲木,则心下痞硬而干呕。君相火炎,宫城不清,是以心烦。甘、姜、大枣,温补中气之虚寒,芩、连清泻上焦之烦热,半夏降胃逆而止干呕也。
四逆汤,治太阴伤寒,脉沉腹胀,自利不渴者。以寒水侮土,肝脾俱陷,土被木贼,是以腹胀下利。附子温补其肾水,姜、甘,温补其脾土也。脾主四肢,脾土湿寒,不能温养四肢,则手足厥冷。四肢温暖为顺,厥冷为逆,方以甘草而君姜附,所以温中而回四肢之逆,故以四逆名焉。治少阴病,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。以其肾水上凌,火土俱败,寒饮泛滥,胃逆作呕。姜、甘、附子,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。治厥阴病,汗出,外热里寒,厥冷下利,腹内拘急,四肢疼者。以寒水侮土,木郁贼脾,微阳不归,表里疏泄。姜、甘、附子,温补水土,以回阳气也。
通脉四逆汤,治少阴病,下利清谷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者。以寒水侮土,木郁贼脾,是以下利。脾阳颓败,四肢失温,是以厥逆。经气虚微,是以脉微欲绝。姜、甘、附子,温补里气而益四肢之阳也。治厥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。以水土寒湿,木郁贼脾,微阳不敛,表里疏泄。姜、甘、附子,温暖水土,以达木郁也。
四逆散,治少阴病,四逆者。以水寒木枯,郁生风燥,侵克脾土,中气痞塞,不能四达。柴、芍,清其风木,甘草补其中气,枳实泻其痞满也。
甘草干姜汤,治伤寒汗后,烦躁吐逆,手足厥冷者。以汗后火泄土败,四肢失养,微阳离根,胃气升逆。甘草、干姜,补土温中,以回升逆之阳也。
《金匮》甘草附子汤,治风湿相抟,骨节疼烦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。以水寒土湿,木郁不能行水,湿阻关节,经络不通,是以痛肿。湿蒸汗泄,卫阳不固,故恶风寒,术、甘,补土燥湿,桂枝疏木通经,附子温其水寒也。
甘草麻黄汤,治里水,一身面目黄肿,小便不利者。以土湿不能行水,皮毛外闭,溲尿下阻,湿无去路,淫蒸肌肤,而发黄肿。甘草补其土,麻黄开皮毛而泻水湿也。
《伤寒》调胃承气汤,治太阳伤寒三日,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,属阳明者。以寒闭皮毛,经郁发热,汗出热泄,病当自解。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者,此胃阳素盛,腑热内作,将来阳明之大承气证也。方其蒸蒸发热之时,早以甘草保其中,硝、黄泻其热,胃气调和,则异日之腑证不成也。
《金匮》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,治产后下利虚极者。以产后亡血木燥,贼伤脾土,而病下利。白头翁汤以清其湿热,甘草补其脾土,阿胶润其风木也。
《伤寒》甘草汤,治少阴病,二三日,咽痛者。少阴水旺,二火俱腾,上行清道,是以咽痛。生甘草泻热而消肿也。
甘草粉蜜汤,治蛔虫为病,吐涎心痛,发作有时者。以土弱气滞,木郁虫化。甘草补土,白粉杀虫,蜂蜜润燥而清风,滑肠而下积也。
人之初生,先结祖气,两仪不分,四象未兆,混沌莫名,是曰先天。祖气运动,左旋而化己土,右转而化戊土,脾胃生焉。己土东升则化乙木,南升则化丁火,戊土西降,则化辛金,北降则化癸水,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。木温、火热、水寒、金凉,四象之气也。木青、金白、水黑、火赤,四象之色也。木臊、水腐、金腥、火焦,四象之臭也。木酸、金辛、火苦、水咸,四象之味也。土得四气之中,四色之正,四臭之和,四味之平。甘草气色臭味,中正和平,有土德焉,故走中宫而入脾胃。
脾土温升而化肝木,肝主藏血而脾为生血之本,胃土清降而化肺金,肺主藏气而胃为化气之源,气血分宫,胥秉土气。甘草体具五德,辅以血药,则左行己土而入肝木,佐以气药,则右行戊土而入肺金。肝血温升,则化神气,肺金清降,则化精血。脾胃者,精神气血之中皇,凡调剂气血,交媾精神,非脾胃不能,非甘草不可也。
肝脾之病,善于下陷,入肝脾者,宜佐以升达之味,肺胃之病,善于上逆,入肺胃者,宜辅以降敛之品。呕吐者,肺胃之上逆也,滞气不能上宣,则痞闷于心胸。泄利者,肝脾之下陷也,滞气不得下达,则胀满于腹胁,悉缘于中气之虚也。上逆者,养中补土,益以达郁而升陷,则呕吐与胀满之家,未始不宜甘草。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,非通论也。
上行用头,下行用稍,熟用甘温培土而补虚,生用甘凉泻火而消满。凡咽喉疼痛,及一切疮疡热肿,并宜生甘草泻其郁火。熟用,去皮,蜜炙。
使用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
术、干漆、苦参为之使,恶远志,反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四物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白芷、干漆,苦参为使,恶远志,反甘遂、海藻、大戟、芫花,忌猪肉、菘菜。
性缓不可多用,一恐甘能作胀,一恐药饵无功,惟虚人多热及诸疮毒者,宜倍用,中满及初痢者忌之,所谓脾病患毋多食甘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
上逆者,养中补土,益以达郁而升陷,则呕吐与胀满之家,未始不宜甘草。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,非通论也。
饮片
来源产地
《本草经集注》
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。二月、八月除日采根,曝干,十日成。
河西、上郡不复通市。今出蜀汉中,悉从汶山诸夷中来,赤皮、断理,看之坚实者,是抱罕草,最佳。抱罕,羌地名。亦有火炙干者,理多虚疏。又有如鲤鱼肠者,被刀破,不复好。青州间亦有,不如。又有紫甘草,细而实,乏时可用。此草最为众药之主,经方少不用者,犹如香中有沉香也。国老即帝师之称,虽非君,为君所宗,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。秋季采挖,除去茎基、枝叉、须根等,截成适当长短的段,晒至半干,打成小捆,再晒至全干。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,称为”粉草”。置干燥通风处,防霉蛀。
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、河岸砂质土等地。分布东北、西北、华北等地。主产内蒙古、甘肃;其次为陕西、山西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河北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。
产地
加工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须去头、尾尖处,其头、尾吐人。
凡修事,每斤皆长三寸剉,劈破作六七片,使瓷器中盛,用酒浸蒸,从巳至午,出,曝干,细剉。
使一斤,用酥七两涂上,炙酥尽为度。
又法,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甘草:拣去杂质,洗净,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时,捞出,润透切片,晾干。
蜜炙甘草:取甘草片,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,拌匀,稍闷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深黄色、不粘手为度,取出放凉。(每甘草片100斤,用炼熟蜂蜜25~30斤)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